• 小农生产何以存续?——社会资本视角的个案考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小农生产是农业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角度解释了小农存续的原因,并关注到社会资本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但缺乏从村庄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小农生产作深入分析和解释。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小农依赖村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中实现土地内部流转,在互惠中开展生产管理,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小农生产低成本持续运行。在农产品端,村庄社会网络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面向村内的生产;农产品去向渠道以村庄为生产原点和基点,并依托于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向外延展。社会资本作为小农生产存续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乡土社会自身的力量。这对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新时代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化解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新时代,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社会面临多种社会风险,具体表现为认同风险、社会冲突风险、健康风险、信任风险及社会稳定风险等,这些风险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新时代防范化解乡村社会风险,应遵循人的现代化原则、风险共担原则及协同共治原则,在强化精准服务供给中增强认同感、在保障土地权利权益中消解社会冲突、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中保障民众健康发展权、在构建风清气正环境中增加民众信任度、在社会矛盾有效化解中维护社会稳定,以体系化机制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 行政嵌入社会:国家治理与关系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表现为“行政嵌入社会”。行政力量嵌入乡村社会依托两种方式:一是内生性秩序的行政激活,以村庄内生性秩序的合理改造为基础,基层政府激活村庄内生性秩序的治理作用;二是自治秩序的行政规范,以引导村庄选举的方式,基层政府规范村庄的自治秩序。研究发现,基层制度设置与行政吸纳是行政嵌入社会的组织机制,国家资源分配与利益吸附是行政嵌入社会的动员机制,政府文化供给是行政嵌入社会的文化塑造机制。借助以上三种机制,国家行政力量得以与乡村社会融合,从而实现村庄善治。

  • 力量何以可为 ———基于晋南地区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 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困境、成因及纾解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嵌入理论”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分析框架,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关系,而是必须嵌入其中。但目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身份嵌入、利益嵌入、观念嵌入等方面的困境。身份方面,作为体制外治理主体,新乡贤面临嵌入村“两委”和村民法定自治主体的困境;利益方面,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治理者,新乡贤面临将自身利益嵌入村民及村庄利益的困境;观念方面,新乡贤面临其具有的现代观念嵌入乡村传统观念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新乡贤缺乏乡村治理的法定身份,“理性经济人”考量及乡村文化处于重塑期等。对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纾解,如可以从赋予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的合法身份、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塑造现代乡村新文化等方面着手。

  • 当代乡村低龄老人搭伴行动的内在逻辑:“资源-权力”的解释框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引入夫妻式家庭的概念与资源-权力分析模式,将低龄老人的搭伴行动纳入到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之中,探析当代乡村低龄老人搭伴行动的内在逻辑。低龄老人在子辈成家后面对的是如何平衡代际关系,这是其人生危机的一种表现。研究发现,拥有当家权的夫妻式家庭成为低龄老人重视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低龄老人养老预备的一种空间准备。低龄丧偶老人面对一种缺乏夫妻式家庭依傍的突发人生危机,搭伴以其类家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一困境,作为一种资源的低龄老人,面临着搭伴对象、子女与其自身养老预备的三方争夺,搭伴过程面临着多重矛盾,同时,搭伴行动缺乏生育这一环节来实现利益的共同体效应,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应的义务感,使得拆伙成为普遍结局。

  • 从机械动员到有机动员: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机制升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表征为上下贯通、内外融通、农民联通的行动者网络,具有“关系升级”的属性。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经历社会动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机械动员到有机动员的机制升级。基于对山东省曹县孙庄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转型历程分析,机械动员是依靠地方性情境中能人及其情感关系而展开的表层事务导向型动员,通过能人带动并顺应村民跟随、模仿、从众的心理,达成“志同”的初级结合体构建目标;而有机动员是依靠开放性情境中制度塑造的村民间分工与协作而展开的深层结构导向型动员,通过建构村民积极、主动、创造性的价值观念,并重塑村民对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而达成“道合”的高级复合体构建目标。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机制升级中的机械动员与有机动员框架,有助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情理融合的关系升级何以可能的议题。

  •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政策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2-0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 乡村纠纷调解主体规范化的路径及后果探析——基于南京溧水农村12345市长热线的田野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南京溧水农村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为变革基层治理的重要技术,12345市长热线进村介入小微矛盾使得村庄纠纷调解主体的理性化特征增强,规范型村干部最终替代乡土型村干部,乡村纠纷调解主体规范化趋势凸显。代表市长的12345市长热线进村促使乡村纠纷调解主体规范化的具体路径如下:打破中间层级吸纳矛盾,依托压力型体制分配矛盾,遵循文本规范处理矛盾,依据主观标准考核矛盾。乡村纠纷调解主体规范化趋势的突出特征是村庄纠纷调解主体专业化及村庄纠纷调解逻辑事本主义化。代表市长的12345市长热线进村促使乡村纠纷调解主体规范化后一方面有助于乡村纠纷调解的规范化运作,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后果,需警惕。规范化纠纷调解主体相当于是官僚系统理性化力量的延伸,其在不规则乡村社会出现的后果,有助于实践上的完善和理论上的反思,如延伸反思理性治理方式与理性程度不一的治理对象的匹配度问题,国家介入社会的理想边界问题。

  •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 社会科学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确立整体认识框架时,其众多细节、经验调查以及相关议题,能得到比较好的分类、阐释和呈现。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叙事方式、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对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拓展和补充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研究等五个层面,尝试确立社会科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认识框架。这五个层面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是农业文化遗产由局部到整体、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目标体系。从“以小见大”“取法乎上”以及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关系等汲取的理论养分,可以阐释和说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整体认识框架的方法论依据。

  • 重归劳动:乡村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实践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各地政府自上而下实施了农村环境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居民的改造意愿和自身行动力被边缘化等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突出了“劳动”的价值,认为融入了劳动的环境才能够从自然转向“景观”,使之更加宜居。依据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人与环境存在互为主体、彼此嵌入的关系,在人−劳动−景观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中,以案例呈现乡村围绕环境问题进行从自觉到自为的行动过程,包括通过协会建设组织劳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通过合作社建设搭建按劳分配机制保障村民劳有所得,使劳动参与可持续,环境治理以村民为主体,将政府、政策、农民、组织、景观等带入治理任务网络,各主体相互协商,实现良性互动,多方依托环境治理行动实现多元目标达成。提出通过劳动动员激发农民主体活动,使农村居民在改造工作中变“客体”为“主体”,变“边缘”为“中心”,搭建共治共享共建平台,在环境提升过程中实现人文与自然和谐相依,以劳动为纽带,发挥人作为生产力关键因素的价值,实现环境整治与社区治理的相互促进。

  • “微交往”与“微自治”:现代治理的空间延展及其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应用与普及催生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也扩展着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表明,党群微信群实际上是乡村社会中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共治理空间的现实映射,而互联网的互动、便捷、透明特性又拓展着这双重空间的广 度和深度。一方面,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社区,为村民互动、互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乡村公共性在“微交往”中再次聚合;另一方面,以“微管理、微监督、微决策、微服务”为主要表征的乡村“微自治”又强化着村民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也映射在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空间之中,使得该空间兼具“国家在场”与“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强化着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复杂性。

  • 数字治理平台何以促进资本发展——基于信息系统失效理论的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依赖丰富的乡村社会资本,数字治理平台为乡村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提供了新机会,但迄今鲜有研究探讨数字治理平台使用与乡村社会资本发展之间关系。本文基于信息系统失效理论,利用 1525 个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的影响及其 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的促进作用会受到村民、村干部和村庄因素的正向调节,即村民数字技能越高、权利意识越强,村干部越有作为,村庄集体经济越好、基础设施越完善,数字治理平台使用对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的正向作用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