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 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件或同一类事进行书写,诗歌内容具有相承关系,形成一系列“复现文本组”,可称为互文性写作。苏轼诗歌中的复现文本组,具备了不断衍生的机制,可以从往日书写中自我再生,不必以诗人的当下在场与直书所见为前提。过去不是由物质世界,而是由文学书写构成。高度文本化的诗歌反过来改造现实世界,甚至重塑了诗人的行为。文本创造了文本,文本“创造”了现实,正是“复现”的奥义。苏轼诗中的复现呼应了中唐至北宋的“言尽意论”语言观转向,宋人对语言的乐观态度推进了互文性写作的发展。互文概念还关涉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情志说与修辞学,具有更为深远的诗学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摘要」郭小川20世纪50-60年代的情书与情诗,既存在相似性或变异性,又存在内在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对其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分析,可以有效观察“当代诗歌”正副文本之间内在的复杂关联,拓宽诗歌“正文本”的阐释空间。由此出发,可以从副文本资料的分类梳理、价值重估与问题探究等多重维度入手,反思“当代诗歌”演进进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推动“当代诗歌”研究在新的向度上再出发。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韩国文人对中国词作的理解和词体的把握,还有助于解决文献层面的校勘、释读、辑佚等问题。韩国追和词追和对象的选择以苏轼、朱熹数量最多,词调选择以接近严整律句的小令、中调为主,其“士大夫词”的词风有别于中国词的主流风格。原因是在以儒教立国的朝鲜王朝,词补充诗的教化功能,以及这类词的形式和风格更便于外语写作。其声韵格律的突破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汉文学发展的本土化特征。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摘要】延安木刻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强烈的抗战救国使命和“前线”意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其作为革命的武器,以独特的媒介特性在前线发挥着动员民众的功能。《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华北抗战的向导”,亦是前线木刻的重要阵地,其刊载的木刻以视觉化图像叙事完成对民族革命精神的情感表达,发挥情感动员的功能;并通过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叙事,实现多维语境中木刻意义的再生产,强化动员的社会效果。由此以文字为代表的“想象的共同体”转向以图像为代表的“可见的共同体”,这体现了木刻抗战动员的革命化、视觉化和情感化内在逻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外交话语在修辞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前的明显创新特点。国家修辞形象作为外交话语的主要修辞成果之一,则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新时代外交话语的修辞创新特点。以此为着眼点,分析以习近平外交演讲为代表的新时代外交话语,研究发现,新时代外交话语中主要构建了推动共同发展的和平友好大国、积极承担责任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文明古国等三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构建背后的修辞逻辑则是互文性。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一话语一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年),在内容结构、叙事技巧和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构成显著的互文关系。通过翔实对比、考察和讨论,认为后文本是前文本的派生文本。一方面,作者采用承袭、模仿、篡改和组合方式对前文本进行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小说创作中,在借鉴与创新、模仿与超越中完成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这种互文创作案例,对于当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如何借鉴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经验提供了一种参考坐标。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一共读一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这一独特的互文性表达话语生成机制,为互文性诠释话语提供了逻辑基础并由此生成新的表达形式。诗性思维与算法逻辑的融合在人-机具身交互的文学体验模式中得以最终实现,传统的批评家与文本的细读模式被“批评家一数据库一生成式AI算法软件一文本”互动形成的“细读一远读一共读一共释”模式所取代。数字文本的动态生成与人-机具身交互的体验、创作和诠释,形成了AI时代人-机共生的文学创作、理解和诠释新景观,催生出AI生成式诗学的构建。这包括AI数字人文学批评家、AI身份与创作、AI叙事学、虚拟文学体验场、AI生成式评价标准等系统理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