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要素分析与实现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经济形态,正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加速向超万亿级市场规模迈进,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具有产业成长性高、产业链条长、产业融合性强、应用辐射面广等特征,对塑造经济新增长极、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技术产品迭代升级、加速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政策法规环境、基建服务保障、核心技术产品、产业生态、应用场景、专业人才等发展要素供给不足、配置欠优等问题。部分省市发展低空经济已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空域改革政策驱动型、空地基础设施保障型、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型、特色场景应用牵引型和产业创投基金赋能型。未来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低空管理改革;加快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协同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多元打造低空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 撤县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间产业关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6-07 合作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稳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调整将深刻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用多期动态双重差分DID方法,分析“撤县设区”这类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间产业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关系上,可贸易部门发展水平越高的相邻地区之间,其产业关联度越高。但“撤县设区”改革,使得被撤并县与临近地区的产业关联度下降。撤县设区本质上是一种由市级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被撤并县实施了更有利于不可贸易部门发展的土地政策,而缩减了对于可贸易部门的土地支持政策,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从可贸易部门为主,向以不可贸易部门为主的经济转型,最终降低了地区间产业关联。为此,科学审慎地推动撤县设区改革,优化财权事权改革方案,有助于高质量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基于钻石理论的安徽省茶叶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建立分析框架,利用安徽省六安茶谷五个县区74个茶叶企业的调研资料,在确定茶叶指标体系并测度茶叶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对茶叶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企业竞争力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面临的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支持、市场策略选择及政府影响等因素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建议从创新企业管理体制、依托区域集聚效应和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三方面入手,促进茶叶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仅供参考。

  • 基于产业集聚现象的效应探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基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业经济效应。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不仅影响着产业的空间布局,还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通过梳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产业经济效率的提升、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对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进而推动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本文还指出了产业集聚带来的挑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 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滑雪旅游是冰雪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滑雪场是滑雪旅游的空间载体和滑雪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以中国760家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中国滑雪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合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中国滑雪场的空间规划、布局管理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广东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揭示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城市化多因素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和城市化水平是推动高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核心因素,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水平也在不同路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启示:首先,强化科技创新和城市化,实现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其次,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和基础设施,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再次,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关注薄弱城市,并建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体系;最后,强调了跨领域协同发展、差异化策略和外部合作的关键性。本研究仅供参考。

  •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省珠海市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并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然而在特色农产品市场中仍存在着视觉形象老土化、品牌特征同质化、文化内涵表面化和推广形式单一化等问题。因此,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珠海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在经济、文化、审美和传播层面的价值;其次分析珠海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现存问题,并从视觉形象、品牌基因、乡村文化和传播推广四方面系统总结了珠海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优化路径;最后,以珠海农产品水果类品牌进行探索,提出打造农产品品牌独特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建议,以供参考。

  • 电子商务对城乡产业协同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05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城乡产业协同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农村发展困境、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流通与共享、供应链优化与资源整合、资金流通与金融融合等机制,对城乡产业协同产生积极影响。鉴于此,文章首先构建电子商务和城乡产业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电子商务和城乡产业协同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并采用2016—2022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对城乡产业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电子商务对城乡产业协同的作用力反而较弱;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对城乡产业协同的作用力更强。

  • 广西沿海城市港产城融合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工程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实施,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港口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指标与数据,构建港产城融合水平综合发展指标,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港产城融合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产城融合的提升方向。研究表明:防城港、钦州、北海3个城市的港产城发展水平状况存在不同,港产城融合水平以磨合型为主,存在融合水平不平衡不均匀的现象,城市发展成为主要阻碍港产城融合水平的因素。基于各城市的经济基础、自然环境、资源配置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对广西沿海城市港产城融合的建议,以供参考。

  • 数字普惠金融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子维度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中覆盖广度影响程度最大;(2)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抑制性调节;(3)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在引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后,东部、中部地区仍表现为抑制调节,而西部地区则无调节效应。

  •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比逐渐增大,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指导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灵活利用统计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中国2013—2021年的权威统计数据,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显著性检验,实证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及政府作用等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文章还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 工业机器人应用会加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摘要:基于 IFR 数据库中国工业机器人数据,在科学测度 2007-2019 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细致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因而有效处理机器人应用的收入分配效应能为高质量增长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协同共进提供重要支撑;工业机器人应用会通过提升就业技术结构高级化水平和资本利润率两个渠道,加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工业机器人应用在高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引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效应较为显著;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激发产业结构服务化及合理化的演进动力,并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具有催化剂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应及时和准确地预判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目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影响,并在享受人工智能时代红利的同时,平抑其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