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的党史观有助于高校青年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对政党而言,历史观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让高校学子形成正确党史观是关系国家未来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塑造学子正确“党史观”包括逻辑思路和实践进路。在逻辑思路上,明确培养目标,梳理核心内容,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做好规划;在实践进路上,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的党史内容做深度融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深度融合,帮助青年学子实现正确“党史观”的塑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和国家事业的有序发展、思政课课程的属性彰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提质增效,要求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体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调查研究、坚持系统观念,依据章节教学重点融入适切内容,通过挖掘力量优势、集聚多重资源、立足当下实际,构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协同频度、支撑厚度和时代效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2024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强对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观点的研究和阐释”。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牢牢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思想资源。将全会精神系统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把握其内在理据、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学生成长;坚持统筹推进、注重系统协同;运用历史思维、阐明深刻道理;坚持实事求是、讲好中国故事,为有效教学融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原则。要遵循教学之道、创新融入之术、找准教学融入点、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1-10
摘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权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独有的品格及其使命型、变革型、先锋型政党的鲜明特质,以及有效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内在需要,共同构成了坚持和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领导的多维逻辑。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委(党组)制、领导小组制度、党管干部制度、选贤任能制度以及党的系列领导法规等,共同构成了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全党把握改革规律的水平,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效落实改革的领导责任,是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水平的战略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北京市海淀区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区位特点、基础条件、资源优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奋力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业价值链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农业价值链金融的不足制约了我国农业融资的可得性。为此,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农业价值链金融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我国农业价值链金融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城乡一体的农业价值链金融在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思考,以期解决农村金融的发展偏离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全面提高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城乡融合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流动则为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及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融合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探究安徽省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机制分析检验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本在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严谨检验后依然成立;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聚集人力资本等路径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尤其在对政策相对不完善地区的城乡融合促进上,其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应统筹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激发人才活力、增强城乡一体意识,完善市场规则、健全按要素分配制度,深化土地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政策导向、规范劳动力有序流动等建议。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河北法学》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保障与法治轨道问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体系、国家安全等方面改革进行专门部署,同时,在其他改革任务中也相应提出法治建设方面的一系列任务举措。要围绕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用好改革开放的法宝,突出制度建设的主线,锚定“七个聚焦”的改革方向,落实“六个坚持”的改革原则,统筹“五个注重”的内容要求。要围绕扎实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改革任务,落实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改革要求,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要围绕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轨道,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制定出台一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法律法规,推进各领域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承包地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两权分离之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中发挥着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等功能,按照法定的程序形成集体意志,还可以充当承包农户在土地经营权外部流转时的代理人,以破除集体行动困境。承包地的调整仅限于个别农户之间,并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之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以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为由扩大承包地调整的适用范围而进行“打乱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