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的戴震学研究成果中,絜情论一直是思想界讨论最多的重要议题。“以情絜情”说是戴震在批判程朱“理欲对立”论所导致的伦理困境基础上而提出的。具体说来就是,工夫论意义上的理欲对立导致本体之理的公共性缺失,这是宋明理学自身面临的困境。在存天理、去人欲的强大理性主义传统下,明清时期关于情感、欲望的话题却一再地被关注和讨论,解决理学的内在困境,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明清士人的重要学术使命。戴震通过“以情絜情”这种道德决策的思想程序,以达致具有公共性之理的实现,就是解决这种困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他论证了迥异于意见的公共性之理中情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来兼顾道德个体的情感与社会的共识,同时融合具有主智特征的认识论,从“他人之情”与“心知能力”两个方面来规范,因此“以情絜情”求得的理更具公共性,与戴震眼中宋儒意见式的理迥然不同。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当今世界的交往关系正面临两个方面的冲击:第一,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挑战着传统公共领域普遍交往的模式。 第二,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亟待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解决。 在此过程中,新型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在更大范围上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客观上使公共理性的普遍性论证及其实践方案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 要廓清这一问题,应当深入公共理性的概念内涵,以对话伦理的反思与重构为目标,针对数字化的政治公共领域发展现状,提出一种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理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在人类面临生存困境的背景下,文明共生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而中国传统的共生理念被引为重要资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共生理念以植物为隐喻,是以生存空间足够大为前提的消极共生,而当今社会因时空压缩而过于“拥挤”,消极共生日益成为不可能,文明共生需要文明间性的共生文明来保障,从而实现向积极共生的转变。共生文明本质上是人类众道之公道,是人类诸文明之公共文明。中国需要把握好自己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角色,恰当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以人类为方法,从人类性高度提升和重塑自己的民族性,为以共生文明保障文明共生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张江强制阐释论的提出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批判西方文论中强制阐释的思想理路,要求阐释回到文学本身;第二阶段反对文学阐释自说自话,坚持文学阐释的可公度性;第三阶段借用心理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强制阐释论,最终指出:文学是非认知的,是体验之上的“共鸣”,而非科学论证的“共识”。这些观点都指向了西方“诗哲之争”的古老命题,现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是这一命题的延续。强制阐释论的系列观点实际上就是从文学阐释的角度为“诗”辩护。将强制阐释论还原到“诗哲之争”的历史视野,不仅可以明晰强制阐释问题的由来,还能体现出强制阐释论在解决阐释问题的同时,为“诗哲之争”带来的新发展一丰富了为“诗”辩护的理论话语;强调了诗性阐释中理性和体验的作用;发展了诗哲之争的心理学维度。由此,在文学阐释理论的展开中,“诗”与“哲”的真正关系逐渐得以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