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鬻海官卖”到“就场专卖”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淮南地区盐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区。北宋时期海盐生产技术进步,淮盐产量提高,盐利丰厚,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缓解中央财政危机,不得不对淮南盐法进行变革。北宋淮南盐业政策从官卖禁榷向钞引盐制转变的过程中,淮南盐事归属几经变换,由转运司主掌到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兼理,再到提举茶盐司掌管,淮盐盐利也由地方“经费”逐渐变成了朝廷财赋,充分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剥夺。

  • 柳永“婚姻词”考辨——与薛瑞生先生商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薛瑞生先生所撰《乐章集校注(增订本)》,资料丰富,校注精审,然其对柳永婚姻情况及相关词作的考证却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薛先生首先以柳永《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为据,推断柳永于咸平四年(1001)十五岁时早婚,该词乃为其新婚妻子所作;然后进而认为之后五年间与其第一任妻子有关的词作达三十余首,占其全部词作的七分之一左右。但从北宋社会的婚姻习俗、词体在北宋前期的发展状况以及柳词本身的内容格调来看,薛先生的这一看法难以成立,这部分词作应是歌妓词。

  • 以“私家”供给“公庾”:黄河下游水灾频发下的富民阶层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北宋时期黄河下游频繁决溢与河道迁移,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所经的河北、京东两路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灾频发,民众流离失所。然而政府因财政匮乏,无法采取持续有效的救灾措施,进而将赈济与职役负担转嫁于富民阶层,使得黄河下游地区的富民阶层在灾荒与剥削的双重压力下丧失了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热情,区域社会也在富民阶层的消极态度下难以应对水灾的侵蚀,最终走向衰败。

  • 宋丁关系中的南汉与南唐两个因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历史是一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苍茫对话。人们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增长见识的需要,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丰富现在的智慧。然而,不同政治势力往往也会通过历史书写来实现其不同的政治需要,这便使得历史事实变得模糊不清。古代中越关系史,其中宋丁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学界对宋丁关系不甚关注,研究成果较有限,主要围绕宋丁关系的和平交往,代表中越两国在历史上的一段和谐关系展开。古代史籍的编纂经常使用编年记载的方式,史家更注重于记载事件,而非发现事件的本质。由于每位史臣对事件的认识程度不同,使得唯一的历史真实在诸多的史籍记载中变成了许多不一样的事件。因此,通过对中越史书的对照研究,可以看出关于北宋与大瞿越的关系,无论是在战争或是和平友好时期,中越史籍对同一个事件的记载都往往存在分歧。大多数专论局限于双方关系,缺乏考察其他来自南汉、南唐、辽朝等客观因素对宋丁关系的影响。这使得10世纪的中越关系比较简单呈现单线的进展。本文在中越史料对比视野下,以丁部领称帝、南汉及南唐与宋丁交往等现象为中心,复原这一段生动及多变的中越关系史。

  • 禁盐制夏与前期陕西盐市整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北宋之初,陕西盐市基本延续晚唐五代形成的格局,陕西沿边的廊、延、环、庆、仪、渭等地民众食用西夏青白盐,其他州军民众则以北宋解盐为主。太宗淳化年间,意图禁断西夏青白盐进入陕西盐市,实现陕西盐市统一。因思虑不周,造成陕西沿边禁盐区熟户叛涣和边民无盐以食的反向结果。真宗在太宗基础上继续探索,以虚估方式鼓励商人将解盐运至陕西沿边低价出售,使沿边民众改食解盐。之后,仁宗朝范祥提出商运官销的运销方式,借此维持解盐在陕西沿边低价销售的局面,进一步巩固真宗朝形成的陕西盐市。整体而言,陕西盐市在太宗、真宗和仁宗三朝的不断探索下逐渐呈现整合态势。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陕西沿边州军与北宋政府的经济联系,也有助于北宋政府的西北边疆经略。

  • 太学学官“作新斯文”职责与太学文风变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庆历间石介等极力排抑西昆浮靡之风、引导太学文风走向“太学体”的险怪,以及熙宁后慕容彦逢、葛胜仲、曾几、陈与义等为振作卑弱文风所作的努力。太学学官“作新斯文”之举是北宋文风改革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粮食储备与流通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当前,我国仍存在耕地数量降低、农民务农数量减少和种粮收益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到个人、思想到行动两个层面上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缓解。我国宋代粮食市场突出特点是地区间转运贸易发达,随着北宋粮食贸易的日渐活跃,百姓获得粮食渠道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压力,影响了当时的粮食安全标准。北宋农民的赋税负担十分繁重,富民、地主粮食储备较为可观,官方与民间的粮食储备总量存在差距,具备藏粮于富民的特征。宋朝廷利用制度性和市场性的手段,将粮商作为国家的后备粮仓,灵活地缓解了官民粮食储备差距悬殊的矛盾。粮食流通在不同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粮食来源和运输距离揭示了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在南、北救荒上的不同分配,北方地区的灾荒救济以官方力量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民间力量为主,粮食的性质、流通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影响着救荒效果。以北宋时期为鉴,当前我国应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耕种格局;合理统筹全国区域性粮食流通,完善重大灾情下的粮食供给体系;树立科学粮食储备观,全方位增强社会戒奢从俭意识。

  • 中国历史上两期纸币时链开端之比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北宋交子和清代庄票分别作为中国两期纸币时链的开端,都是商户开具的票据在“钱荒”逼迫条件下向货币进行的转化,可以说都是在“钱荒”逼迫下的民间金融创新。性质上都是代用货币,是对当时既存货币体系的补充。北宋交子、清代庄票虽然都是利用当时中国商人社会内部的信任机制发展起来,但是这种信任机制也要不断适配经济活动所需。两个时链期官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都有介入,这种官府的介入对纸币信用扩大确有成效;但是官府对纸币的介入往往会成为官府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又会伤害纸币信用,使得中国纸币时链的历史发展与官民矛盾深深纠缠。

  • 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 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