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史家对文学作品的书写密切相关。历代正史中的“文学”叙述,不仅反映了文学观念的递变,亦是“文学史”与文学经典构建的互洽互补。从史家“引诗”到“诗文入传”再到对文学的评述,鲜明地体现了对文学经典的逻辑建构。文学经典以史书为媒介传播,既要符合时代之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又要契合精英群体对文学创作的话语期待,这在确立文学经典权威性的同时亦表现出一种固化的书写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与文学自身的发展、纯艺术的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冲突,进而产生消解文学经典的负面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清朝通过“明清易代”的史学表达传递出对“正统”地位的追求;开创方略体记录王朝战争史昭示帝王“武功”,刻画了清帝天下共主的形象;以一统志为核心的系列志书编纂,则是为着重书写清朝远迈前代的“大一统”疆域规模。清朝如何利用史书文本来书写“大一统”观念,是一个应当给予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0-10
摘要:薛祥是明初的一个高级官员,然而明初的史传对其记载多偏负面而不见褒扬。随着明中后期私家修史风潮的出现,薛祥形象开始变化,被塑造成忠臣、直臣。卒至清修《明史》,所呈现出来的薛祥形象已与明初截然不同。这种形象塑造背后牵涉着地方人士的溢美、时代背景的烙印、政治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对薛祥形象在明清的变迁加以考察,有助于我们探究明清历史书写的复杂背景。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北朝胡姓对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中古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方面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北朝墓志的系统梳理,可知胡姓墓志关于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时间、地域与人群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北魏晚期以来,黄帝祖源记忆的主要书写人群为内迁胡姓中的洛阳新贵,尤以北魏宗室成员数量最多。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已经成为新兴内迁胡姓的文化传统,黄帝祖源记忆是其认同拓跋氏皇权体系、参与分享政治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北朝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是内迁胡姓拓展华夏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华夏身份的结果,反映出“大一统”话语体系的广泛影响。对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变迁历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古边疆民族在祖源书写方面融入华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历史书写有一个由近而远的变化过程,即从五四运动写起到从辛亥革命写起再到从鸦片战争写起。时代越后,中共党史前史书写的时间越长、范围也越广。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不仅受到政治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家的影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论证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一一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18—19 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 17 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持相对宽泛化的“黄金家族正统”史观,且这两种史观与佛教王权观,又均明显弱化。与史观紧密相关的文本主题、叙事、体裁、题材等,赓续编年史的同时也有相应变动,其对清朝的正统性则明确予以肯定。其历史书写及变动也反映了蒙古人的国家认同持续增强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