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唐璜故事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世人关注。相应地,唐璜形象也早已超越了某一特定语境而成为人类审视自身生命欲望、行为动机和心灵诉求的集体无意识。唐璜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原型,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神话与传说,作为人类意志的象征,他始终扎根于尘世并持续沉浸在刹那的生命感受和审美想象中。如今,唐璜已在不同的国别文学中生成了大量变体,如西班牙版“被迫忏悔的唐璜”、意大利版“喜剧版唐璜”、法国的“唐璜热”现象、英语界的“拜伦式唐璜”、德语界的“理想者唐璜”以及俄国版“亦正亦邪的唐璜”,等等。唐璜将持续游走在民间传说、历史现实和文学虚构之间,而他越难为文学和文化的渔网所捕获和定型,就越具有非凡的神话色彩、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互市作为古代中原王朝和周边政权之间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既有其以物易物的经济性一面,也有维系双方关系的政治性一面。互市的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在发生纠纷时,双方的态度会随战略局势和自身政治需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王言材料记载的发生于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的唐与突厥互市纠纷中,唐朝先是因突厥可汗新立而予以特例优惠并申明自身底线,后因突厥东征归附唐朝的东北两蕃而滞留其使者、马匹,最终因东西两线的边境危机选择答应突厥的请求以维系双方关系,这些都反映了战略局势变化对唐代互市活动的影响。但即使在其他战线有过摩擦,唐与突厥在形式上仍试图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初唐北疆纪行诗,是指初唐诗人在中国北疆地区巡游、出使、行游、入幕、参军、征战等活动中记录和书写所见所闻、所历所感的诗歌作品。身份不同、赴边目的不同的北疆纪行诗人,其作品主题内容多种多样,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五言诗为主要的诗歌体式,鲜明的写实倾向,集中体现唐诗的风骨之美。初唐北疆纪行诗用独特视角给文坛带来了新鲜活力,其文学史意义在于,扩大了唐诗的表现内容,提升了唐诗的审美品格,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艺术效果,初步实现了南北文学的融合。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唐文治先生因致力于实践而非理论的国文教育、经学教育和理学教育,所以长时期被学界忽视。但目前他的《十三经读本》已被整理完成,未来一两年内将陆续出版,为当前国学教育提供良好示范。澳门大学中文系邓国光先生多年研究经学,并整理出版唐文治先生遗稿,与此同时,对曹元弼的《经学文钞》的整理也进入最后通校阶段,明年将正式出版。唐文治、曹元弼、陈焕章三位先生,分别代表着现代经学的不同途径:唐文治以中华民国新学制时代的国学见识,落实经学教育;曹元以张之洞时代的学堂经学见识,对中国经典进行精密处理;陈焕章面对西方学术,思考中国文化如何面对西方世界。回顾总结三人的尝试和努力,将有助于超越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与专业观念,避免自我中心。客观理性地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夜直”作为唐宋诗中的习见事象,其有别一般事象者在于所指涉的动作行为的复杂性(“复合事象”)和所折射的士人生活的多面性(公私兼具)。“夜直”事象在时间、地点、物象等方面有其特定的叙事特征,呈现出“静”“凉”“清”“典丽”的事境氛围。“夜直”空间肩负政治、社交、抒情的多重功能,关联着丰富的诗人情感。由唐至宋,诗人拣择更纤巧深细、贴近日常的物象勾勒“夜直”场景,着意形塑“夜直清”的事境,更多表达个体自我于“夜直”时的闲慵或索寞,显示出宋人于“清雅”之境的美学好尚,也折射了中国文化在唐宋间的“内向转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是商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以往学者仅仅注意到唐末五代时期地方征收商税重复计征的病。实际上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征收商税有不少有利因素,包括城市交通网络、征税项目规章、征税标准以及相关的税务官吏人选等,反映商税制度日益发展,五代十国政府财政系统对地方商税征收的主动性日渐显著。另一方面,五代十国政府在建立商税制度的道路上处于摸索阶段,面临水道维护、商税管理成效、战争因素以及中央与地方税利博弈等不同挑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明代复古派的诗学体系中,诗与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复古派一直在试图复归诗乐一体的古老文艺传统,以琴和诗,击节高歌,仿拟琴操,延续歌诗的演唱技巧和诗歌体制。而对于近体诗,他们以唐调为标杆,探究格律的声韵吟咏之美。真诗在民间,则是他们对古诗乐传统的现实调整,一方面强调真情,一方面利用新声,在情与乐的和谐中,实现诗乐一体的现实回归。由此,歌诗、声调和真诗成为明代复古派诗学音乐性追求的三条重要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河东“两池”是唐代重要的池盐生产之地。唐代不同时期所涉及的盐业政策包括民屯官营、畦户承租、盐铁察院、编户生产、立庙祭祀、跨界销售、利属度支、催促检稽等。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在河东“两池”落实情况,探求唐代政策在不同时期对河东“两池”盐业发展的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西夏春季修渠役出工日数从5日至40日不等,这不仅与西夏计田出役的役科派制度有关,同时也和西夏每年一交之租税簿册的编制与呈递过程有关。这种税账内容不仅包含赋税数据,还有役日数,税账在下一年的二三月递交中央,中央根据此账制定春季修渠、科派役事宜。同时,春天修渠“百侠免一伏”的纳檬免役制中,“百侠”和西夏迁溜掌百户的籍帐制度有关。西夏税账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用途不一的文书,但相互间联系紧密。西夏除了独有的民族籍帐制度与唐宋有所不同外,也继承了两税法以来以土地为中心的中原籍帐制度这一历史特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唐中后期出现了同时身兼节度使与宰相头衔的群体,被称之为使相。关于使相的性质,传统看法往 往将其视作虚衔,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政治意义与实际权力。实际上,使相不仅在入朝时可以参与到敕牒等行政公文 的运作之中,在地方上也可以干预国之大事及邻道事务,其权力远超一般节度使,出镇为使、入朝为相才是使相的权 力本质。使相的出现不仅使朝廷多了一种拉拢安抚强藩的手段,也将部分节帅重臣纳入到国是大政的决策之中,在唐 代官制史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氏家族作为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到了唐代,虽已成为普通家族,但因其曾经的皇族地位,以及北朝以来积累的家族文化传统,仍受到世族的尊重。现可知唐代元氏家族文士约 80 人,数量略低于北朝时期的约 94 人,这与家族地位的变化和家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一般的能文已不为史传、墓志等文献所记载。唐代元氏文士在文学学术的质上远超北朝时期,出现元希声、元结、元稹、元宗简等著名文士和元行冲、元万顷等学术大家。唐代元氏文士参与开创不守章句以及疑古之学术转型先河,并注重将学术运用于治道。对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的探究,是家族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有助于考察胡族成为文化士族的演变过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奚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唐代,奚人保持与唐中央的密切交往交流,向心于唐,认同华夏,这在奚人家族墓志中有明确的反映。奚人家族墓志中将族属归于黄帝系的记载与文献所载奚族为东胡系民族、源出宇文鲜卑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性书写缘于唐朝“华夷一家”的民族理念、奚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及奚人家族“不外于中华”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奚人的华夏认同。奚人的华夏认同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的深刻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0-10
摘要:唐代的虚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当时“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有关,也与唐后期国家的财政危机、财政体系和赋税征收方式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税法实施前后,唐王朝的财政计会方式逐渐由实物数量为主转变为以钱额为主,但是国家在赋税征收中依然主要征收绢帛等实物,绢帛估价就成为影响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央财力的匮乏,度支在支出中肆意提高绢帛的估价,虚估由此而出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前人对于唐代荆州诗的研究侧重文学评论,而较少关注其中自然地理的书写。事实上,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由于唐代流传于世的地理文献较少,因此不妨采用唐代诗歌作为一种“史料”,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揭开唐代荆州自然地理的另一番面貌。同时,考虑到诗歌创作的个性化因素,还应结合其他文史典籍进行辨析,从而发掘诗歌中讹误或虚构的成分,通过诗史互见、文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更加立体、全面地剖析、还原唐代荆州的山脉特点。在唐代典籍记载寥寥的情况下,诗歌留下了当时的山川影像,并在文化层面反哺自身、滋养后世,呈现出良性的文史互动。正是由于诗歌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留存性,故可以与历史相参照,为后世的地理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补充和细化历史记载。同时,诗歌所记录和构建的山川影像经由辨析、还原,也有助于后人想象当时诗人眼中的画面,并感知其心中的情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1-04
摘要:唐代很多诗歌涉及物质馈赠,馈赠之物有日用器物、茶酒食品、文房四宝、花卉、药物等 很多种类,而唐诗中出现最多的馈赠之物是杖。 唐代有赠杖诗三十余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 代文人的生活和交游情况。 唐代赠杖诗的三个主题是对衰老的吟味、对闲适之情的抒发和对仙佛 释道主题的书写。 这不仅与杖的现实功用有关,而且也与自先秦以来附着在杖上的文化含义有 关。 唐代赠杖诗往往夸张地描写杖的神奇产地和珍贵材质,反映了唐代文人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审 美趣味。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唐五代敦煌地区日常生活和丝绸之路贸易中大量使用、消费、流通丝绸。丝绸是敦煌世俗家庭财富的重要体现,也是官府及民间纳贺、纳赠、捐施等人事往来的重要礼物。寺院和僧人大量的丝绸及丝绸衣物多来源于世俗社会的捐施,是寺院及僧人的重要财产。敦煌地区流通的丝绸,既有敦煌所产,也有从中原内地以及西域外国输入。这些丝绸在日常生活中和丝绸之路贸易中不仅作为商品使用和消费、流通,而且作为一种货币的等价物,一种价值尺度,以及货币本身而流通。承担此种货币功能的,主要是丝绸中的生绢。丝绸作为一种货币在市场上流行,既是唐王朝“钱货兼用”的政策体现,也是唐五代敦煌地区日常和丝路贸易中实物货币支付普遍性的具体反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中唐儒家心性观念抬头,对情性实践的关注让经史互动、史诗赋结合的思维进驻传奇写作,使得此际的传奇明显摆脱了此前的杂传状态,在选材、布局、铺叙、文辞等各方面都着力服务于作者欲传达的心性观念,文本稳定呈现出“理——情——景——事”的体征和以“传”明“奇”、为“奇”作“传”的旨趣,传奇体由此确立。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释神清(755—820年)在《北山录》的开篇“天地始”一章中,从中国僧人的视角构建了佛教的世界观体系,将《山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的理论内涵与原始佛教的宇宙观相对照、相结合。他所构建的论说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可以说,神清的著作从知识论的基础上对佛教宇宙观进行了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本文主要将《北山录》“天地始”这一章所叙述的宇宙观与印度原始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对比探究,从而揭示中唐时期的宇宙观的发展面貌。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新文科教育研究》
摘要:唐代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混同,动物作为道德关怀对象亦被纳入法律规则体系内,动物禁屠制度是道德制度化的表现形式。除诏令之外,动物禁屠法律形式还表现为《唐律疏议》中严格禁屠的刑责规定。禁屠内容可以分为畜牧动物禁屠与野生动物禁屠法律制度。除工具效用、功利主义的考量外,唐代动物禁屠法律制度还包含对动物的生命关怀与感恩主义的法律价值,承认动物的情感感知能力,建立对动物的直接道德义务。此则回应了破解今日中国动物相关保护立法“人类中心主义”法治意识形态的需求,能够重焕中华法系追求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法律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