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国家发动的政治工程。它由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前提”所规定,内生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容和进程。国家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制度安排及其行动,体现了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生责任:它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并在“人民认同”中获得国家的治理效能。这一政治工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它不仅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权体系,还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变旧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将国家政权体系建立在与之匹配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只有提升到国家这一最重要的政治组织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从其重要性中解读这一工程成功的政治逻辑,才能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提高实践中的政治站位。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西方的城市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变成了一个充满商品的空间,人的一切价值意义都以物作为衡量尺度,西方的城市发展走向异化。中国的城市概念自古以来与西方相异,近代以来,“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建构中实现重塑,并成为各项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指向。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将“人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和目的,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文化特点和实践经验的治理模式,最终形成了“人民城市”的治城理念,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文明的生动写照。“人民城市”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构中实现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完善城市功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实现人民主体的再造,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鲁迅在中国传统小说基础上引入西方维度,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为之后写出全新现代体式的小说做出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准备。公务生活也对鲁迅文学活动产生了隐性的积极影响。鲁迅在其文学写作中有大量集中的公务生活的体现,有的是直面公务,有的是影绰背景,有的是夸张变形。在城市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公务鲁迅”面对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是新旧制度的结合体,由城市培养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必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公务经验也促进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思想转型。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8-02
摘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于晚清王朝遭受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的强烈冲击的历史情境之中。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概念。此后,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想象的民族主义意识贯穿了近现代中国从政治观念、政治人、政治组织到政治制度的民族国家建构历程。换言之,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可以划分为民族主义的观念化、民族主义的组织化和民族主义的制度化三个递进式强化的历史阶段。在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想象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强烈催化下,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从民族主义(者)的兴起、民族政党的崛起到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历程可以概括为:始于中华民族主义(者)的兴起、成于民族革命政党的崛起,定于“政党—国家”的确立。这一历程可以高度概括为“民族主义(者)通过政党缔造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