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中国图像传播史”的重点在于“传播”,对“图像传播”的研究能使图像史研究的缝隙形成链接,建立完整科学的中国图像研究史。“多元一体”是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本文对商代青铜文明的长江中游的新干大洋洲、古蜀文明、黄河流域殷商文明出土典型文物进行比较,寻找三者之间的造型观念、纹饰系统、工艺技术等领域的关联与互通。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中国图像传播史”的重点在于“传播”,对“图像传播”的研究能使图像史研究的缝隙形成链接,建立完整科学的中国图像研究史。“多元一体”是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本文对商代青铜文明的长江中游的新干大洋洲、古蜀文明、黄河流域殷商文明出土典型文物进行比较,寻找三者之间的造型观念、纹饰系统、工艺技术等领域的关联与互通。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契丹蕃将家族是唐朝诸多蕃将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唐朝“爱之如一”的统辖理念与“和同一家”的民族关系基础上,其逐渐对唐朝廷产生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体现在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突出表现在族属攀附、葬于中原、名讳选取、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行以及墓志行文中对中原礼教的接受、认同和践行等方面。以李楷固、李光弼、王武俊、李过折等契丹蕃将家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对唐朝的向心力,对于维护唐朝北疆地区稳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进行各民族历史文化元素研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性、一体性的目标取向,并非是将民族研究引向千篇一律,而是不同于以往民族研究中过于强调各民族特殊性、“分族写志”的分析视角,注重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体而深厚的共同性内涵和鲜明的外在表征,在研究路径、分析框架上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并注意继承发扬各民族“述同向和”的文化叙事逻辑。本文以回族历史文化元素研究为分析个案,通过“在全局中认识局部,在局部中参详全局”的结构脉络,将回族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框架中进行讨论,以阐释回族历史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性对于回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此研究旨在厘清中华民族研究与各民族研究的内在关联及不可分割性,澄清民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对“中华民族”概念做出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结构化系统性塑造,再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进行先行先试,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他的探索既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及实践结晶,也是原则性与发展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这对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迪,为接续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及路径范式。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机制,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动态演化的结果。从地理基底、族群熔炉、思想维度与制度传统四重路径切入,系统阐释“多元一体”格局的文明根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奠定了空间融合的基础,匈奴汉化、丝路互通等族群实践构建了文化互鉴的桥梁,儒释道思想的化合反应与“三教合一”的制度设计则塑造了价值共识的框架。而进一步揭示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共同体伦理的价值变,既是对“和而不同”文化基因的续,亦是对全球化时代治理逻辑的创造性回应。通过制度、文化、经济、社会、技术与教育等多维协同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出历史连续性与现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深层的文明参照。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2-20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判断文明起源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这些重要研究成果被及时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强了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考古发现学习和认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