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 18 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海烈妇案件是清代节烈案件中的代表。梳理相关作品可知,海氏夫妇在婚姻中的地位呈现出失衡现象,其夫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皆处于弱势。海氏遭受礼法与风俗的多重压迫,在制度层面呈现出隐性的从属地位。物质困境打破了其夫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其家庭责任的缺位和精神层面的危局。其夫的性格缺陷和畸形的江湖观也是海氏悲剧产生的推力,悲剧根源实为封建婚姻制度。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阿伦特通过对公共空间行动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进行反思,并在海德格尔理论的影响下将行动者的死亡看作其本质的获得方式。阿伦特理论中借助死亡达到对行动者生活全部意义的理解隐含着强烈的悲剧形而上学色彩。阿伦特将公共空间的言说视为克服悲剧形而上学的方式,言说的戏剧性也将悲剧形而上学转向了悲剧经验。悲剧经验成为理解现代政治事件和政治经验的一种框架,其中布莱希特悲剧中的同情问题成为了阿伦特对当代政治经验的理解的关键例证。同时,阿伦特也将古希腊悲剧以视域融合的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使其反过来成为理解当下政治现实的另一种经验性框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近年来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频繁遭遇污名化问题,这不仅破坏了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也严重侵害 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污名化的成因而言,学界当前大致存在经济逐利、意识形态斗争与网络空间特性三 类特定视角。但其视角局限在于:经济逐利视角无法解释英雄模范污名化中的 “非逐利”动机;政治斗争视角虽然 能透视到 “非逐利”动机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但在应对策略上却囿于一种 “头疼医头”的功能性思路;而 网络空间特性的内部视角则认为自身扁平化结构所内蕴的解构倾向无可避免。为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英雄模范污名化 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单因素视角转向系统性的成因分析,并借助 “公地悲剧”这一视角,尝试为网络空间中英雄模 范污名化问题找出一条现实解决的新路向。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尽管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哀歌式形而上书写揭开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大幕,但其表征程式及深刻寓意极少为英美学界关注。以艾略特熟知的尼采名作《悲剧的诞生》作为逻辑推演的背景知识框架,探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尼采式悲剧精神的反式书写,对于艾略特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思想溯源及艺术表征意义。研究发现,诗内的意志瘫痪和自我分裂两大悲剧性表征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二元对立冲动形成反面意指。此种尼采式悲剧精神的降格式诗歌演绎不仅揭示了西方早期现代文明的矛盾性特征,而且以精神悖论的方式凸显了现代文明嬗变过程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最终赋予英美现代诗歌新的悲剧精神洞见。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医疗数据作为典型的公共数据资源,不愿利用、不敢利用、不知利用的现象成为制约医疗行业数字化和医疗数据科学发展的主要瓶颈,由此引发的“反公地悲剧”危机广泛存在于各地医疗机构以及卫生行政机关之中。当前,医疗数据权属存在的法律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包括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和数据权属的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借鉴“公共信托理论”的观点,用以回应医疗数据的权属争议,在以公民和国家为法律主体的公共信托关系中,合理配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医疗数据之上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从而解决医疗数据开发利用权属不清的问题。在公共信托理论下,政府在医疗数据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阶段,承担不同的公共服务责任,从而保障公民数据权利的实现。为了有效监督政府信托义务,需要引入外部监督来保护公共信托权益不受侵犯。通过建构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健全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内部举报机制等方式,有助于完善公共信托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促进医疗数据资源在法治轨道下被有效开发和利用。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地域性是地理标志最核心的特征,表现为地理标志命名的地缘性、使用主体的区域性、产品特性的地域关联性。该特性使得地理标志保护面临重叠保护,“公地悲剧”以及侵权救济难等困局。可确立在先权利优先原则和共存规则解决重叠保护问题;严格权利主体标准和规范使用行为预防“公地悲剧”的发生;扩大诉讼主体范围和明确正当使用的条件化解侵权救济的难题等。《民法典》 已明确将地理标志列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为发挥地理标志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功能,我国应尽早制定 《地理标志保护法》。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命意识是生命的本体论规定,是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统一。“终极”作为由“终”和“极”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其词义既与终端又与顶端相联系。与“死”相对应的生命过程的终端词义和与“生”相对应的生命意义的顶端词义相结合,就构成了人生的终极意蕴。终极关怀就是生命意识对人生终极意蕴的“终极地关怀”,是生命意识的必然,以“趋生避死”为旨归,把消解死亡恐惧作为“避死”的首要内容,把筹划到最本己的能在作为“趋生”的根本目的。终极关怀通过终极信仰,使信仰在信念基础上确立,从而在与初级关怀相对应行为目的的设定及其坚守中发生作用。人文精神作为最有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念,会对个体生命活动中的终极关怀产生影响:主体意识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把人生终端和顶端的终极意蕴转化为终极关怀;追求自由意识的发展,不断赋予终极关怀时代特征;批判意识的发展,使终极关怀的本己性尽可能地展现其固有的“达到‘尽善尽美性’的冲动”。生命意识中“趋生避死”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这个要求最终不可能实现也是必然的,这两个“必然”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冲突”,构成了终极关怀中的悲剧意识。但正是这一悲剧意识所体现的个体在“趋生避死”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形象,使生命意识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