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改造艺人工作的历史考察一—以粤剧演员为例(1949-1966)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当代中国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新中国中共改造戏曲艺人,以粤剧演员为例,在方法措施上运用了从基本到进阶的差异方法。基础方法针对一般演员,包括:矫正演员的职业名分,给予演员职业身份尊严和职业形象价值;通过扫盲实现文化知识的复归,使演员演艺的文化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等等。进阶措施则针对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均较高的艺术家演员,比如领导部分艺术家演员当选为“两会”代表,当家做主商议国家和社会事务等。从官方总结和演员个体评价来看,基础到进阶的措施融合,较好地保证了戏曲艺人改造工作的效果。

  • 论陈彦的戏剧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陈彦是中国当代“游走于戏剧与小说之间”的著名作家,在戏剧和小说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戏剧是他文学生命的发源地,是他一生坚守的“一口属于自己的生命深井”。他的戏剧成就尤其是对正剧艺术的发展和突破还有待深入研究。他的戏剧创作是其戏剧观念的最好实践。他的戏剧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戏剧是引领人类向上向善的灯塔;第二,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第三,继承戏曲传统、关注底层人物、培育民间市场是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第四,戏曲要努力对时代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 从道法实践看一般民众对“ 魏征梦斩泾河龙” 故事的认知与接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通俗文艺及仪式说唱所见“魏征梦斩泾河龙”故事来看,无论精英士人还是一般民众,往往都会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生活逻辑来对该故事加以解释、增补、调整或改写。这些不断变动的通俗文本既与舞台展演有关,也往往与地方仪式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借由文本改造所传达的一般民众对该故事的认知与接受,除反映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外,也潜藏着他们日常所实践的道法知识。在这些细节充满异变的文本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民间仪式场合所改造和使用的故事,逐渐形成了将魏征视为“斩龙童子”的看法。这种看法与宋代以来道法实践中的“童子”运用方法与案例有关。通过追溯、构建一般民众所浸淫其中的仪式环境和法术思维,我们得以理解通俗文艺的一般受众,无论是中土舞台或口头文艺 的搬演者与观众,还是受到中土道法影响的越南法师,何以将“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同于驱邪法术中的“濛童斩邪”。

  • 新世纪油画的题材研究与 “类型化”问题——以全国美展为考察中心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新世纪的戏曲油画发展呈现繁荣态势,以近4届全国美展为考察中心,其题材内容大致分为表现台前幕后的戏曲演员、戏曲民间故事与历史事件、戏曲演出的场景氛围、戏曲视觉元素的解构与重构、泛戏曲化题材五类,共同形成了戏曲油画类型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戏曲油画在题材表现上拓宽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语言形式与发展路径,在品格意蕴上发展了写意精神。同时作为跨媒介、跨学科的产物,戏曲油画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有重要意义,亦对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与革新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也在题材内容与表现、展览效果与规模等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因此,发掘戏曲艺术的视觉美学资源,促进戏曲文化与中国特色油画艺术本体的当代发展,守正创新正是根本途径。

  • 新世纪油画的题材研究与“类型化”问题——以全国美展为考察中心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新世纪的戏曲油画发展呈现繁荣态势,以近4届全国美展为考察中心,其题材内容大致分为表现台前幕后的戏曲演员、戏曲民间故事与历史事件、戏曲演出的场景氛围、戏曲视觉元素的解构与重构、泛戏曲化题材五类,共同形成了戏曲油画类型化发展的坚实础。戏曲油画在题材表现上拓宽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语言形式与发展路径,在品格意蕴上发展了写意精神。同时作为跨媒介、跨学科的产物,戏曲油画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有重要意义,亦对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与革新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也在题材内容与表现、展览效果与规模等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因此,发掘戏曲艺术的视觉美学资源,促进戏曲文化与中国特色油画艺术本体的当代发展,守正创新正是根本途径。

  • 从传统到现代:生态的变迁

    分类: 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摘要:戏曲生态环境的改迁一方面给传统戏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另一方面也为戏曲这门古老艺术样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戏曲的“现代化”与“戏曲化”发展趋势以及戏曲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无一不在表明古老戏曲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时代的裂痕。社会是始终保持前进上升趋势的,因此弥补裂痕的唯一手段便是古老戏曲追赶时代,超越裂痕,与现代社会和解。然而和解而非妥协,所以戏曲在追赶与和解的过程中,还应该始终保持其美学品质的独立性,展现其独有的艺术品格,热情且矜持。在现代情感诉求与传统表现形式、现代创新形式与传统习俗情感的矛盾中,中国戏曲展现了其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 “戏迷”郭小川及其诗歌戏剧化追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在中国新诗研究中,诗人的业余雅好与诗歌创作的关联研究未得到充分重视。郭小川不仅是享誉中国当代诗坛的政治抒情诗人,更是一位痴迷戏曲和戏剧的“戏迷”。看戏不仅是郭小川“借戏浇愁”缓释压力的别样方式,也是其美学趣味重塑与诗学理念更新的潜在影响源,这种业余雅好有效地促进了作家文体互渗意识的自觉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郭小川看戏过程中生成的强烈代入感反哺于诗歌创作,他将自我复杂多端的情思投射到诗歌书写对象之中,重新锻造诗歌的情绪力量和恢复诗歌丰沛的生命元气,同时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情达意方式和舞台空间设置,以及中外话剧创作中抒情主体的“面具化”和异质冲突的结构方式,为其诗歌写作技艺创化革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资源。他的长篇叙事诗呈现中国当代新诗戏曲与戏剧化的另一种面相,构成了中国“戏剧化”新诗实践脉络的一部分。

  • 为何不换工作?基于演员的艺术从业者择业行为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摘要:从“艺术-行动者”的文化视角,探讨了戏曲演员在戏曲行业下行背景下依然坚守此行的社会文化因素。基于对白市豫剧演员职业坚守的案例考察发现,戏曲演员适应职业困境的一系列文化实践,重构了他们的生活世界。演员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沉浸戏曲文本实现了自我再社会化,与戏曲声音达成情感共通,在戏曲表演中将自我角色化。借助戏曲艺术的阈限时空,对戏曲语言的体悟、角色生命的“投射-认同”体验以及观众满足的认同感,重构了演员的生活世界,并表现为有意树立专业性和艺术家形象。这一结果表明,职业行为研究中的普适性经济理性逻辑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职业,艺术具有的文化性力量能够使从业者建构独属的意义世界,影响他们的职业行为选择。

  • 数字人文视阈下档案的开发架构与行动框架设计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摘要:戏曲档案是戏曲艺术活动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是承续和发展戏曲文化和戏曲记忆的重要载体。基于数字人文背景分析戏曲档案开发的可行性,从主体架构、数据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设计面向数字人文的戏曲档案开发架构,进一步提出戏曲档案开发的行动框架,即推动戏曲档案开发跨界融合;打造戏曲档案数字IP生态链;搭建戏曲档案可视化数字记忆平台;构塑戏曲档案集成化叙事媒体矩阵。

  • 中国最早的京剧录音“巴黎蜡筒”考

    分类: 艺术学 >> 戏剧戏曲学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最早在中国本土录制的京剧录音,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CNRS)负责管理。这批蜡筒是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清政府官员应巴黎人类学学会的要求捐赠的,录音时间必在1900年或者之前。根据这批蜡筒节目的录音特征和演唱特征分析,其中的京剧为上海清音班(堂名)演唱,保留了早期南派京剧演化过程中的诸多特点,是研究南派京剧声腔音乐演变不可多得的文献。

  • 重塑历史想象中的心智结构与“阶级”趣味——20世纪50年代“戏改”期间京剧《锁麟囊》的改编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造运动期间,由于此时文艺场域结构中权力关系的变化、新旧认知图式之间的对立以及“误识性惯习”的中介作用,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从人性、贫富、因果三方面对其代表作之一《锁麟囊》进行了策略性改编,试图弥合断裂的心智结构并走出认知困境。“信念”以“误识”的方式使程砚秋非理性地并置了难以调和的认知图式,在改编实践中强行嫁接“阶级性论”和“细腻人性论”,这一实践本身及相应作品也因此成为“败笔”。前后剧情、立意、人物形象迥异的《锁麟囊》表征着主观心智结构和客观社会结构的互构机制,相应的实践过程也凸显了布尔迪厄有关场域、惯习、符号权力的系统性理论中强调时间性和行动者能动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