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服务理念与实践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国际中文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与文明交流互 鉴 之 间 存 在 深 刻 的 内 在 逻 辑 关 联,二 者 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形成“双向赋能、协同共生”的深层互动,共同服务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面对自身转型与发展环境的双重变革,国际中文教育亟须以多元包容、平等互利、创新赋能和协同合作的服务理念升级,重点推进文明交流 互 鉴 视 域 下 的 五 大 实 践 路 径:汇 聚 多元主体合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化建设;强化内容建设,用中文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加强跨文化人才培养,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人才支撑;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转型;打造高水平交流互鉴平台,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传播效能。

  • 试论南诏大理国的棉布生产与贸易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结合文献和考古学证据,辅以田野调查材料,对南诏大理国的棉布生严与贸易活动进行重新梳理。古代云南种植的是一种主产于热带地区的多年生树棉,南诏国称其为“娑罗”,它并非很多古今学者所认为的木棉(攀枝花);云南出产的棉布幅面很宽,多接近甚至超过1米,与中原纺织体系差异明显;中古云南与周边省份及东南亚之间棉布贸易活动频繁。南诏大理国棉纺织和贸易的发达既是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为视角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1-10

    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世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已成为广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升其世界影响力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文化路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政绩成就、政策体系、价值理念以及国际责任担当得以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知、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为了更有效地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国共产党世界影响力,需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想基础,以文化自信为内在支撑,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重要抓手。

  •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 中华民族的文明观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观,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礼而兴、文明以伦理为荣、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伟大、文明决定国运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思想和理论条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发挥着思想和理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观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是有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和现实支撑,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才能形成并不断发展。

  • 全球文明倡议:跨文化对话困境的破解之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世界文明发展史证明,融通并进始终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主旋律,人类文明完全可以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碰撞相融、和谐共生,文明的进步发展需要在跨文化对话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更新。跨文化对话也是人类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其不仅是各民族文化和传统共存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的最佳选择,然而其中也存在重重困境。本文试图以全球文明倡议为主题提出破解跨文化对话困境的可能之方。本文首先在全球文明倡议内蕴的多元视域下充分挖掘跨文化对话的堵点所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顽疾、“普世价值”的思想藩篱、西化主义下的自我遮蔽及单边主义的逆势而归。其次阐释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是跨文化对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价值原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不同文明自身的发展提供总的原则与指导方针;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人类文明指明发展方向,描绘进步路径。最后以四个共同倡导的新理念来一一回应跨文化对话的种种困境:坚持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原则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打破对话失衡困境;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知,破解对话失灵困境;坚持通过传承和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破解对话失语困境;坚持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打破对话失效困境。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生根能够促进文明在多极化发展中坚持平等相待,在共同价值弘扬中坚持文明互鉴,在文明传承与创新中坚持全面对话,在交流对话中坚持和谐共生,最终推动各文明在多元互补共塑中共同成就一个全人类所期待的多元的对话世界。

  • 习近平新时代观论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见解,从出场语境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理论语境、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有机统一。从原则向度来说,习近平为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诸多原则主张,包括平等互尊、互利共贏原则,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原则,因地制宜、择善而从原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从认识维度来说,习近平从观念、目标与实践维度阐述了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诉求,提供了文明“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从时代价值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破除了世界文明交往的内外壁垒,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气度与世界格局。

  • 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向度、 实践遵循和世界愿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目标向度、实践遵循和世界愿景。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时代命题,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构建了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原则;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旨,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实践遵循;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世界愿景。

  • 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向度、实践遵循和世界愿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目标向度、实践遵循和世界愿景。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时代命题,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构建了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原则;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旨,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实践遵循;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世界愿景。

  • 奥西里斯的远征:跨文化神话与托勒密埃及的认同政治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在《历史丛书》1.17-20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埃及国王奥西里斯远征全世界传播文明的神话。这则“文明交流互鉴”神话中的人物有埃及的,也有希腊的,故事发生地点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多地。对该神话多角度的分析表明,它应该是托勒密一世时期希腊化埃及官方创造的,它构成了托勒密王朝认同政治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