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奠基人,在他自五四时期开启的八十余年学术历程中,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引领推动了中国民间文艺发展。钟敬文在其社会、人生、学术的交织演进中构建形成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民间文艺的学术生涯与学科建设的内在联系,包含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时代语境、学术理想和学科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台文艺”。虽然可编程技术架构充分激活了文艺生产力,促使“不可能的创意阶层”兴起,但平台在多边市场的绝对主导权将生产力转化为平台资本主义掠夺剩余价值的增长点。更进一步,平台资本逻辑下的算法利维坦推动文艺生产从类型化、模板化到套路化层层异化,导致平台文艺作品以“算法化美学价值”为先。由此,激活与禁锢构成平台生产效能的辩证法,这提醒我们在反思新媒介文艺平台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精神”的平台文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文艺精品标志着一个时代文艺的高度和水平,也是该时代社会生活与精神的写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对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独特价值。文艺精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的标志,能够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现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拓广阔天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的文化使命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奋力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断引起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高度关切和理论的回应。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主要可以从历史风云中的理论发展和美学观照、现实与传统接续中的精神凝聚和主体观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维度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这一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和美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是对文化研究、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者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应该被认真研究,结合当代审美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赵翼是可与袁枚媲美的性灵派诗人,也是清中期的一代才人。他“才擅诗书画,心参形影神”,早年在京城任编修时,就曾自作小照《鸥北耘菘图》,显示出深厚的书画艺术功底。除《论诗》诗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带品鉴评论性质的题画诗,其“我我周旋共影非”之论,对佳山水、真山水的换位言说以及“天工人巧日争新”主张,渗透着性灵诗学重情感、显个性和求创新的精神。赵翼的题画诗不拘格套,在写照传神的品评与江山胜景的礼赞中,出入“奇与正”“真与幻”“庄与徘”之间,充分展示才人的性情、才艺和品格,彰显天工人巧日争先的文艺创新思想。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凑戏”是红色文艺运动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以回归艺术本原为表现特征,追求大众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游戏性”与“娱乐性”,并且在这种群众性的“凑戏”过程中,去充分体现文艺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凑戏”是一种回归艺术本质的文艺现象,所以它完全摆脱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西化”影响,不仅为红色文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工农兵大众的艺术素养,最终经过20多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开创出了一个“人民文艺”的历史新纪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人民性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根基、底色、坐标和鲜明特征。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动力是人民需要文艺,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基本途径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要方式是审美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第21届年会暨“新的文化使命与文艺理论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汇聚全国1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40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会议不仅是对2024年度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回顾与总结,更是聚焦于探讨中国文化未来新的使命与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方向。会议探讨的学术议题十分广泛,除传统的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艺术理论、美学等问题仍为专家学者们探讨的话题外,数字网络与艺术、游戏与艺术、新媒体与艺术、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也成为学者们尤其是青年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议题;这些议题所触及的文艺深层次问题,预示着中外文艺探究的“问题域”将在未来发生巨大的历史性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 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 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 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 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 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 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 (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群众诗画》是1958年创办的一份国家级通俗性群众诗画报。该报主办者坚持走全面依靠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办报路线,倾力发现和扶持文艺新人,推崇剪纸、连环画和木刻等传统艺术形式,构建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互文见义的诗画文本,引导读者"由图入诗"再"以诗观图",开掘革命通俗文艺在知识普及、文化动员等方面的潜能。1959年,国家开始整顿报刊,相较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其他期刊,《群众诗画》存在优势不突出、迷信"新生力量"、质量下滑等问题,最终毫无征兆地停刊。其沉浮不但呈现了当代文艺报刊通俗化潮流卷起和消歇的动态过程,而且显影了当代文学生态构建中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东北解放区作为新中国文艺政策与文学创作的试验田,其在三年中所形成的文艺报刊文献资料对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迄今为止,已整理和出版了为数众多的东北文艺报刊文献集,并同时有大量依据报刊文献资料对东北解放区文艺的研究成果发表,然而,鉴于新的历史时期的研究需求,东北解放区文艺报刊文献资料整理工作仍存在诸多空白与局限,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以期为推进东北文化发展史和文艺创作史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档案文献基础。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也应始终贯穿和体现“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本文将从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文艺作品以及文艺批评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以十八大以来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佐证,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性,进而探析新时代文艺创作实现人民性的实践方式以及实践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挖掘民间文艺社团这一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探索当下民间文艺社团存在的现实问题,思考民间文艺社团未来的发展对策,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协调推进的积极作用是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的复兴思潮,但并未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成效,因此“中华文明的文艺复兴”显得急迫且重要。比照西方文艺复兴的过程与经验,“中华文明的文艺复兴”可称之为“东方文艺复兴”,它的历史底蕴与发展前景是前所未有的,必将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东方文艺复兴(EasternRenaissance),特指肇始于21世纪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引领东方世界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一方面与西方文艺复兴相对应,重在挖掘和呈现古代东方文明的精神文化密码;另一方面又成为我们以文艺复兴的方式整合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朝向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目标迈进的基础。东方文艺复兴的时空领域恰好覆盖了“一带一路”地理空间,其溯源起点应返回到四万年前中华先民迁徙时代,目的是将已失落的民族史诗般的血脉气质与精神气概重新拾回。同时,以“神圣山水”艺术工程作为东方文艺复兴理念践行的主要标志,其中渗透“艺术技术学”的方法论,旨在完成艺术加科学的跨界融合创新。东方文艺复兴只有达到如此涵盖古今中外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才能够完成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整个东方世界的复兴,为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愿景做出历史性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近年来,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始形成一股潮流,在网络文学、网络剧以及网络电影领域,现实题材作品大量涌现。现实主义创作的崛起,是网络文艺艺术生产场域中多方合力的结果。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是新型的现实主义,是一种主动性、交互性的审美实践。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想象性抗拒”是当代英美美学的理论新创。它指涉一个极富现实意味的“跨界”问题,即文学艺术等虚构性语境下,审美想象缘何因伦理道德方面的阻力而被迫中断。晚近三十余年的论证首先明确了“想象性抗拒”的两重触发条件和些许话语变异,并向前追踪其理论谱系。进而,理论家们基于大量审美经验,着力探赜“想象性抗拒”的深层发生机制并形成两项基本结论,其一是认知局限,其二是情感排斥。这两项结论后续遭到“语境说”的频繁冲击,“想象性抗拒”阐释理路的多元化倾向也随之明晰。但鉴于“语境说”的内在抵牾,以及“想象性抗拒”自身的充沛价值,相关释疑工作仍应持续挺进。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2-04
摘要:创造社社员是一群深具家国情怀的文化斗士。五卅运动前后,他们就同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多有接触,接受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追随时代发展潮流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创造社的集体政治文化思想急剧左转。重新在上海集聚起来的创造社社员,在郭沫若、成仿吾和以潘汉年为首的创造社党支部的影响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努力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化,掀起了一股五四以来最为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江苏省委和中央宣传部的持续关怀领导下,后期创造社中的党员文化学者,积极参与中共领导下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构成了中宣部文化党团和中央文委领导班子的骨干力量。1929年9月中央文委成立之后,创造社党员和进步文化骨干对左联、社联、美联和剧联的创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领导作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导论》以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置于文明—文化史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与阐发,并对文艺复兴产生之缘由、人文主义之内涵及其与中世纪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显现出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历史化创新路径、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以及历史观的辩证性。此外,书中对这一时期“人”的觉醒做出综合性阐释,凸显了人文主义文学之“人学”特质,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人文深度。总体而言,该书作为沟通西方文学、文明研究的“古典”与“现代”之桥梁,为我国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力支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富裕、平等、劳动之文化建构,正是中国革命旨在争取弱者生存权利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美”的意识在文化与艺术存续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艺术史上两次重要的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艺术与工艺运动来看,作为文化精英的人文主义者为形成和传播美的意识创造了语言与观念的基础。另一方面,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艺术与工艺运动中,以莫里斯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号召通过手工艺来对抗的工业文明所导致的后果之一,也正是美的意识的丧失。连接着传统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手工艺,被赋予了社会、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历史上由文化精英构建的关于“美”的品味标准,以及基于大众日常生活的手工艺而形成的“美”的生活体验,在今天的文化再生事业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仍然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