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世界文学”格局中一定格位的或自然或卓越的呈现。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学正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认知上确定了自已的“格位”,对世界文学曾一度充满着向往之情和赞赏之忱,这使得汉语新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独特格位甚至体现独特个性。汉语新文学范畴内,外语文学的翻译文本可以被理解为本民族文学的艺术资源,这也是确定世界文学格局中汉语文学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贯穿于新文学之中。同时五四学人批判民国消费主义文化对《金瓶梅》的利用,提倡严肃的欲望书写。这些重评,既让“实录叙事”“微观书写”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被发现,也让“欲望书写”的限度得以明确,更改变了文学史中的《金瓶梅》形象。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对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产生“反哺”作用。浙一师的国文课改探索了新文学地方阅读的内在矛盾与调适可能,为新文学的“落地”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解决路径。以代表性景观西湖为中心的行旅、阅读和创作活动重塑了浙江“新青年”的主体经验,地方性的体认成为反思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人文地理学和阅读史双重理论视野对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地方特性的考察,具有从地方路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图景的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劳工神圣”思潮兴起于新文化运动前后,与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乡土文学。“劳工神圣”话题的后续争议基本上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什么是劳工”,二是“劳工何以神圣”。前者的讨论最后拓宽了“劳工”的定义,将新兴产业工人、市民阶层、小知识分子等群体并入了“劳工”的范畴;后者则进一步强调了“劳工”群体的重要地位,反映在文学层面,表现为作品中日益增多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尤其是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从“劳工”和“神圣”两个方面积极响应了这一思潮。这一时期,“劳工”的群体在扩大,作者与人物的距离在拉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崭新的劳动者形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