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背景下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评价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02—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及其时空演化。结果表明:2002—2021年粮食主产区综合效益指数由0.388提高至0.878,整体为上升态势;主产区综合效益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核心障碍因素存在由粮食产出效率与粮食产出水平向粮食生产投入集约化水平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集中的转变过程;总体差异水平未出现进一步缓解的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样本期贡献率均值为56.89%,东西部间差异最大,东部、中部地区区域内的基尼系数水平也存在上升趋势,说明缓解区域内差异同样不容忽视。据此,建议切实提高资源投入集约化程度,统筹协调各区域综合效益均衡发展,建立绿色粮食生产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收益,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 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基于2016一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未含上海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莫兰指数与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深入探究该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并显示出集聚特征,但近年来这种集聚效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显示出集中与扩散的双重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性,高、中高发展水平层次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及信息技术等。因此,应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农产品电商协同发展,引导优化和共享电商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空间布局,采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合作,促进均衡发展;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多维支撑体系,涵盖经济支持、产业融合与转型以及物流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创新。

  • 碳约束下中国环境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目标对我国环境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选取2004—2018年城市层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基于EBM-DEA模型测度中国环境经济效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考察,进而构建空间Tobit模型检验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中国环境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水平尚有待提升,同时城市间与区域间环境效率差距渐趋缩小;空间维度上,中国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并存的聚敛态势,具有典型的空间“锁定”特征;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而城市化推进和外商投资等则与之显著负相关,且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文章提出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和多维度的环境治理体系。

  • 中国减污降碳协同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论文基于2010一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借助协同控制坐标系法等工具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化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地区协同控制阶段,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异质性作用,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均呈现“稳步下降、块状聚集”的演化态势,但“减污”明显优于“降碳”且南北存在差距;(2)八大经济区因票赋差异处于不同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阶段,但多数处于“减污降碳”的良好状态;(3)人口、技术要素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因素但因地理区位、资源票赋产生差异,资源和治理要素则因其类型不同会产生异质性效果,经济发展则产生“增污不升碳”的特殊现象。

  •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及趋势预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摘要:[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既受地区间原有发展水平的制约,又依赖于持续的内生驱动力。本文聚焦山东半岛城市群,将18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经济圈,构建“基础-过程-绩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地理探测法对驱动因子进行识别,最后对未来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结果发现不同的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特征,具体而言胶东半岛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高而鲁南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低。探测因子分析表明,政府干预程度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增强关系。空间因素表明,不同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动态转移呈现“马太效应”,低水平城市会拉低邻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而高水平城市则能推动邻域城乡融合发展。

  • 共同富裕示范区下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和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法,从时空维度对2010—2019年浙江省11个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及空间演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均不断提升,但三者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表现为社会发展超前,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2)浙江全省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以杭州、宁波两大都市经济圈为中心,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的阶梯状态势,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浙江省区域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位于浙东北的湖州、嘉兴、绍兴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位于浙西南的丽水、温州主要表现为“低—低”聚集。

  • 农村学校生源分布的及影响因素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学校生源分布影响着农村学校布局与农村教育发展,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据。以下伏头学校为个案,采用深度访谈和 GIS空间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质性研究呈现出1952-2020 年 农 村 学 校 生 源 分 布 时 空 演 化 的 动 态 格 局。 在 “人 地 关 系 地 域 系统”理论观照下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农村学校生源分 布 在 时 间 上 波 动 显 著,表 现 出 1952 年 起 步,1959年以来增长,1978年达到峰值,此后40年间逐步 减 少 的 演 化 过 程;农 村 学 校 生 源 分 布 在 空 间上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化过程;教育政策导 向 的 学 校 办 学 层 次 与 师 资 力 量 的 变化,经济结构、婚姻观念与教育观念转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 不 同 程 度 和 类 型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是 农村学校生源分布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 明:教 育 要 有 扎 根 性、生 态 性,与 当 地 的 人地关系相匹配;教育要有平衡性、协同性,与当地的人地关系相协调;教育要有主体性、制约性,与当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 中国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动态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摘要: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畜牧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力量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理解其内涵、现状与驱动因素对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畜牧业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3-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探究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化,并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内外生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3-2022年我国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分地区而言,区域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一中一西一东北"的递减格局。(2)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总体均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其中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差异。(3)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动态演进具有稳定性、缓慢性和向上转移倾向。(4)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推动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生驱动因素;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投资力度、家庭肉蛋奶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外生驱动因素,且影响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相对单一逐渐向多元转变。据此,未来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精准施策缩小地区差异以及加强对内生障碍因素与外生驱动因素的识别与调控。重点突破影响现代畜牧业数字发展的薄弱环节,培育多元驱动主体。

  • 南北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基于县域层面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南北经济差距事关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大局。为明确南北经济差距时空演化情况,基于空间格局统计思想和2012一2020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784个县域单元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SDE)、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等方法和工具,分析和比较经济密集性、方向性、关联性等。结果发现:南北经济均为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南方经济密集性高于北方且呈上升趋势;南北经济均呈东西方向空间分布格局,南方经济方向性在减弱而北方经济方向性有所强化;南方经济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南北经济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和高值集聚,集聚结构单一。南北经济密集性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解释了南北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而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和LISA集聚演化情况表明,地区内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推动南北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须在明确南北经济低水平协调、方向性一致、重心距离缩短等现状的基础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要推动南方地区依托优势区域构建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加快北方地区增速换挡与城市群、增长极建设,提升南北地区内的经济密集性;二要打造倒三角型经济发展水平分级结构,夯实南北经济协调基础;三要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加强南北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四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南方地区平衡发展和提高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着力破解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和空间两极分化难题。

  • 不确定环境下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经济带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产业布局。然而,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对长江经济带及其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市扩张、资源紧缺、生态破坏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给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带来新的挑战。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区域经济离不开区域经济韧性的发展研究,通过了解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者和企业提供有效参考,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协调。因此,本文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及三个流域作为衡量对象,对其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经济韧性测算。测算结果发现:2014—2022年,区域经济韧性在整体上是增强的态势;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具有显著差异,但随着时间发展,这种差异逐渐均衡化;空间上,呈现地域差异性及圈层性。据此,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来提高区域经济韧性,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