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基于碑刻资料的分析,指出明清时期豫西北地区“社”具有基层社会组织的特点,而“会”则是一种基于共同信仰的民间组织。就“社”名和“会”名而言,“社”名多由村名、方位名词、数词构成,“会”名则由主祀神灵构成,“社”名偏于地域性,“会”名偏于信仰性;从职能而言,“社”与“会”在建庙祀神方面有相同之处,但是“社”的职能还体现在息讼止戒、安民守业等方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明清时期中央对云贵地区的管理由高层组织逐步深入至基层社会,随着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尤其官员往来的频繁,出现了大量汉文滇黔行纪。经笔者收集整理共计67部,其中明代9部,清代58部。这些行纪的旅行路线以往来直隶与云贵以及江南与云贵间的数量最多,这与当时的政治、 经济格局相一致。随着中央统治的深入,地理认知的拓展等因素,明清滇黔行纪所涉及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行纪的作者以官员为主,由于官员选派施行地区回避制,因此大部分是省外至滇黔任职的官员。具体的出行原因以贬谪、为官、监考、处理军务、宣召、办案为数较多,地理考察、寻亲、游览、朝觐、赶考、矿产调查、地质勘察为数较少。明清云贵地区是此前文人、官员较少涉足的新天地,因此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为他们的文学、绘画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土壤。明清滇黔行纪, 既有写景叙事的文学佳作,又有大量关于明清滇黔交通、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教育、矿产、地理、气候的珍贵史料。滇黔地区很多旅游景点在明清时期就得到了开发,由于通行条件所限,驿道沿线的景区分布集中,且相关诗文记录丰富,可谓这些景点的文化富矿。 滇黔行纪保留了景点的历史,积累起景点的人文底蕴,对当今云贵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大运河是明清时期贯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时调小曲赖以传播的主要渠道。从《金瓶 梅词话》所写来看,时调小曲多是通过大运河传入清河县的。大运河流经的城市街镇,也一样有各种时调 小曲在流传。明代最流行的时调小曲有《山坡羊》《打枣竿》《挂枝儿》《锁南枝》等;入清以后,《边关调》《黄 鹂调》《西调》《马头调》等应时迭兴,通过大运河传遍南北各地,一些重要城市还出现了专门演唱时调小 曲的“挡子”。明清时调小曲的运河传播,不仅促进了时调小曲的南北交汇、交融与演变,而且为时调小曲 影响其他说唱艺术、戏曲乃至文人仿作等提供了机遇,助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代,关帝信仰开始传入福建,但都是以效仿京城用关帝庙等镇守城池某方位风水的形式而在闽地建各类城池的过程中传播。在清代,关帝信仰因被列为官祀,而在闽地进一步传播开来。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在辽金至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受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使得其都城布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都城中轴线的变化尤为突出。辽金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尚不稳定,中轴线的方向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种;宋元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基本稳定,中轴线的方向为南北向,且基本位于都城的居中位置;明清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得到了完善与发展,中轴线居于都城轴对称位置,且贯穿都城南北的中心建筑。辽金至明清时期都城中轴线布局的变化与发展,反映出了此时期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体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建中立极”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的发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史 发布时间: 2024-06-26
摘要:“消失女性” 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 但关于历史时期 “消失女性” 的量化证据仍然比较缺乏。 本文利用全新的族谱数据, 重新估计了1350 年至1900 年江浙地区六个家族中的性别歧视状况并分析了影响 “消失女性” 规模的因素。 利用包括19516 位父亲和6 000 个女儿的两个独立样本, 本文发现约有21.4%的女儿 “消失” 是因为溺女或父母忽视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女性后代相比于男性后代的超额死亡, 而还有47.5%的女儿 “消失” 是因为族谱记录对于女性歧视而造成的漏记。 本文同时发现父亲的经济社会地位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 都与女儿是否能够被族谱记录, 女儿在家庭子女总数中的比例, 以及女儿的婚配状况显著相关。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云南遗存有丰富的元明清时期形成的儒学碑,这些儒学碑记录了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教化”政策,兴办儒学,传播汉文化,促进云南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论文分析碑刻文献编制现状与存在的资源分散、主体众多与方法滞后等问题,阐述元明清时期云南儒学碑的概念界定、资源特征,及其在边疆文化治理方面的发掘价值,从数字化的视角提出优化编制的开发对策。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涉县是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民间信仰多样化的代表性区域,碧霞元君信仰即是当地主要信仰之一,境内庙宇和碑刻数量较多。明清时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以井店镇的台村、禅房村青阳山凤凰顶、玉林井村岩硒山丹凤朝阳顶为中心,辐射到县域其他大部分地区。明代前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已有一定基础,并影响到明代中期江苏无锡碧霞元君庙宇的创建和信仰发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快速发展并达到兴盛,但清代中后期则呈现出衰微之势,扩建重修届宇、妆塑神像次数明显减少,专祀届宇中主祀神祗地位旁落。主要原因则是碧霞元君主生育健康的信仰与女娲、观音等信仰高度重合,主时和年丰的信仰与龙王信仰之风调雨顺相类,而当地女娲、观音、龙王信仰原本就有比较深厚的基础,尤其是随着女娲信仰逐渐兴盛并使涉县成为华北地区女娲信仰的中心之后,碧霞元君信仰自然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