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晚清蒙古族诗人延清的汉文创作成就突出,其中反映庚子事变的《庚子都门纪事诗》及表现漠北生活的《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具有代表性。内容题材方面,延清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诗史的特点。艺术表达方面,延清诗歌叙事性增强,传承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风,融入蒙古族诗歌直抒情感的表达方式,形成悲债排侧的艺术风格。形式表现方面,延清通过用杜甫诗韵、将杜甫诗句扩展成章、使用集句诗等方式表现出对杜甫诗的追随与模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杜甫今存诗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所提到的饮食种类和数量远超前代及同代诗人,在情感内涵和书写策略上也有其新变。从题材上看,杜甫的饮食书写与其个体流寓史紧密结合,趋向日常化。他以地方饮食经验突破贵族宴饮的趋同性,以细腻的物态描写代替笼统的佳肴铺排,以真实的感官享受触发多维度抒情主题。在他的笔下,饮食成为表述个体生命、地方风物、感官记忆、政治理想的载体,从日常之物完成诗性转化。在写作方式上,杜甫提升了饮食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功用,将饮食与干谒、交游、行旅、览胜等题材相交织,并运用主宾对比和情事交融两种策略展现饮食活动。由是,杜甫开启了日常化的饮食书写一路,对中唐乃至宋代以后都有深远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崔宗之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的重要交游,因经典名作《饮中八仙歌》闻名后世。关于其卒年与仕宦,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借助近年陆续刊布的崔宗之家族墓志,可明确其卒年为天宝七载,而非此前认为的十载,进而纠正李白悼念崔宗之诗作的系年之误。结合传世史料与新见墓志,还可重新钩稽其生平仕历,知其十年三任礼部郎官,卒于右司郎中,从而对《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等著述作出补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崔宗之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的重要交游,因经典名作《饮中八仙歌》闻名后世。关于其卒年与仕宦,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借助近年陆续刊布的崔宗之家族墓志,可明确其卒年为天宝七载,而非此前认为的十载,进而纠正李白悼念崔宗之诗作的系年之误。结合传世史料与新见墓志,还可重新钩稽其生平仕历,知其十年三任礼部郎官,卒于右司郎中,从而对《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等著述作出补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量研究指出,杜甫及其诗文展现出的人格、仁爱情怀、生态意识、爱国思想、清廉文化等均极具当代价值,值得且需要重视和汲取。然而,关于现实大众究竟是如何理解与认知杜甫的,却缺少细致的分析。本质上,转换研究视角,从“既成事实”出发,充分了解大众如何看待杜甫,实是做好阐发、传递杜甫当代价值的关键前提。网易云音乐收录了相当数量以杜甫为题的歌曲,从中可以得见杜甫的大众接受形象。具体而言,一方面,此类歌曲基于杜甫个人的情感,提炼出杜甫孤独与坚持的形象,并引申出杜甫蕴含的精神力量,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在人生迷茫时刻,可以从杜甫那里汲取力量。另一方面,歌曲通过对“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名篇的引用,并采取别样的穿越书写,使杜甫置身于当今社会,在对比中展现当代的稳定与繁荣,这注重的仍然是杜甫超越自身的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形象。至于杜甫“快意清狂”的形象则基本被当代杜甫歌曲舍弃,表明目前对杜甫形象的认知尚存不足,这也是多数歌曲曲调低沉、氛围悲凉,且贯穿阴郁之风的根本原因。从当代流行音乐中发现杜甫,既能充分了解杜甫的当代认知,便于进一步围绕杜甫展开文化阐释,又能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与发扬提供例证与思考进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杜诗《行次昭陵》的系年尚无定论。学者多认为前代注家是为了弥合典故而将诗句“铁马汗常趋”中的“铁马”改为“石马”,但实际上宋人注重的是“马”与“汗”的关联,异文辨析无法坐实讨论。从史事及其他诗人的使用来看,“马”与“汗”的本事不仅与唐廷在安史之乱中的败局相关,甚至暗示唐廷短暂覆灭——倘若使用此种负面典故,就与极力称赞太宗功业的诗篇主题不合。还有学者提出此诗作于至德二载杜甫从长安出奔凤翔时,但从具体情形和诗中“幽人”一词的内涵而言,这种可能性很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部分论点,可知《行次昭陵》不应系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之乱前杜甫八次出入长安,通过排除法并参照《重经昭陵》,《行次昭陵》当作于天宝五六载杜甫入长安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