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启超的公德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倡导塑造国民公德的《新民说》在近代产生了极大反响。学界不乏论述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意义者。儒家强调个人从本心出发秉持诚信,而按照梁启超对于公德与私德的划分,儒家诚信道德属于私德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不是一味推崇公德,他的思想经历了由重视公德到以私德为“第一义”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对破坏主义进行的全面反思和批判。他在关于私德必要性的论述中言明儒家诚信道德的重要意义。儒家诚信道德虽然为独善其身的私德,但其作用却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深刻影响着社会整体。梁启超认为破除中国原有个人诚信之德的做法并不可行。这表明在公德为私德之推的意义上,个人诚信之德与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高度的配适性。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开明专制的法治主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也可称为“人治下的法治”,本质上希望通过行人治的方式,实现一种训政下的法治;通过强势政治人物的法治意识觉醒以及威权统治手段,来实行法治;通过建立一套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体制机制,达到威权统治和保障人民权利并重的法政局面。人治下的法治,是一种美好的过渡时期的法治设想,也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设想,只不过,这样一条法治主义之路,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走得通。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策问”本为明清科场考试时务和经史的科举文体,然而由于殿试重楷法与乡会试偏重头场的风气,实际泛滥“空策”之风。鸦片战争前后,变革科举以求取真才、挽救时局的取向之一即为革新策问,强调应专试各种实际学问,以及容纳西学。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洞等人先后主张以各国政治与艺学选拔人才,由此形成“各国政治艺学策”这一新科举文体。随着新章推行,坊间反应积极,编选各类选本,供应试士子揣摩,成为一门火热的生意。就各级科举考试衡文校士的实际情形而言,新科举文体渐冲破中国文章之学的藩蓠,但也因文体之变引发科场风气浇漓的非议。“各国政治艺学策”旨在以中国固有文体容纳西学、西政及西艺,这不仅是清末科举改制艰难进程的一个缩影,而且折射出中西学相遇相融的基本面相。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政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与戴季陶虽属不同的政治阵营,但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共性,即都认为源自近代西方的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用中国传统来进行一番诠释,革命活动的正当性也需建立在符合中国传统的标准之上。在他们那里,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学说成为回应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儒家学说既能用来描述社会主义的基本旨趣,又能重新展望实现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政治理想的路径。将他们二位放在一起讨论,研究他们二人在当时如何基于一定的时代感来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挖掘二人思想当中的共性,可以比较完整地呈现国民革命运动前后运用中国传统来回应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态势。进一步而言,还可将二人的相关言说总结为一种思想类型,分析其对之后中国学术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迷,统一思想认知;对外宣传则要对抗立宪派和占领学理制高点,凸显中国革命学说的先进性,争取欧美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检讨各方关于三权、四权、五权的学理与制度设计的论争和言说,可见三权分立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适于本国历史与传统的政治学说才可为政治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香港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竞成”占领了天宫,暗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小说中的很多关键情节,与报刊上报道的孙中山行踪颇多吻合,显示了革命派宣传的多样性。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相关报刊曾致力于打造孙中山革命党魁形象,《新西游》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主义、制度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这一冲击使得儒家经世致用理想遭受严重侵蚀。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不仅仅是以颠覆“旧史学”,“写自下而上的历史”之先河为己任,更为重要的是此后他引介、批判西方历史理论,又打破了中国史家全盘移植“西洋史”理论与方法、“根据西方历史模式来再建构和再诠释中国历史”的史学研究藩篱,形构了“一个近代中国批判西方主流文化的传统”,以“思想史的三个组成部分:主系、旁系、闰系”方法论为依据,呼吁构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三主系,这对建设现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有奠基性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生了任公中晚期的启蒙反思,对于政治学内在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加以自觉维系则构成历史政治学的现代源头之一。钱穆极力表彰梁启超的所谓“晚年契悟”,更加系统地依据中国历史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较政治意味的学术思想概念和论题,形成了基于中国文明自觉的现代政治学论衡。在现代共和语境下发展历史政治学,需要在政治实践与历史传统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实现更有创获意义的二次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