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的再认识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通过梳理学术界近三十年对社会治安指标的研究状况后发现,当前的治安指标的设计存在概念不清、缺乏指标理论支撑、指标体系过于狭窄,缺乏代表性,并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等问题。社会治安评估指标应分为治安环境、治理主体行为、资源保障、技术支持、治安状况五种类型。其中,治安效果是治安状况的核心评估指标,其他四类指标是观察指标。搜集上述五类指标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全面评估,为社会治理深化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 治理的内涵阐释及其现代性意涵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治安由“管”到“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治安治理也在随之进行现代化。治理过程中,治安治理理念与治安治理实践相互作用,不断推动治安治理现代化发展。作为治安治理的结构要素的治安治理理念、治安治理主体、治安治理方式在治安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这些特点不仅阐释了治安治理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治安治理现代性的丰富意涵。我国的治安治理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其现代化还在继续,现代性持续增强。未来我国治安治理要在依托强制性手段和惩罚措施的同时,引导公众树立治安意识,强化公众参与治理能力建设,规范公众治安治理权力,形成治安自觉,助推治安治理效能的发挥。

  • 新文科视域下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民族传承、时代原创、系统专业的原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文科建设。作为涉及多学科的公安重要学科之一,治安学专业函需在新文科背景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更新慢、考核方式僵化等问题,同时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动态课程,强化学科整合,创建治安学“金课程”,立足本土打造特色人才,建设新文科治安学。

  • 政治的终结与“后民主” ——朗西埃对当代西方政治的哲学批判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转型,朗西埃在区分政治与治安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的终结”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已经不再是对一个替代性的更美好社会的追求,而变为一种围绕着“生产”和“经济增长”而进行的“掌舵”的艺术。治安逻辑取代了政治的逻辑,政治因此走向终结。在阐述“政治的终结”的同时,朗西埃进一步提出“后民主”的概念,指出西方社会进入一种民主丧失实质性内容而完全形式化的“后民主”时代,并从这种视角出发揭露了民粹主义概念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朗西埃对于政治终结和“后民主”等问题的阐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虚伪性,打破了当代西方左右翼政党共同制造的“共识政治”的幻象,对于我们认识西方当下的政治格局,分析右翼民粹主义等新兴政治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人工智能与政全形态演变:一项系统研究的尝试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政治安全的内涵正在被不断深化和持续拓展,各国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也愈发复杂。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政治安全可以构建为一种政治安全系统,包含正反要素、四大结构面与动态稳定的功能。人工智能在经历从游离到输入的时序过程后,作为一种新的要素与政治安全系统发生互动。人工智能与政治安全的互动遵循“技术—应用—风险—系统”的逻辑过程,并实现对系统内其他要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全面且深刻,使得人工智能开始大面积嵌入政治安全系统,重构了政治安全结构。政治安全正在面临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更复杂的风险形态,包括权力安全、制度安全与价值安全在内的政治安全内部生态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整个政治安全形态经历深刻的变革。

  • 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入法之立场、规范与制度衔接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二、三项首次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保护问题置入法律框架之中。为厘清内容增设的修法逻辑,保障公民自由权行使的合理空间,应当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入法之立场、规范与制度衔接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检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立法保护问题。立场层面,应肯定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立法保护立场及《草案》第三十四条的立法保护宗旨;规范层面,应限缩解释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明确行政处罚门槛,实现规范保护目的的价值回归;制度衔接层面,应当理性认识《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二、三项规定内容与《刑法》相关条款间的承接关系,注意前置性治安罚与保障性刑罚间的位阶层次,实现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间的有序衔接。

  • 高校因管理处罚开除学籍的法律限制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05 合作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基于治安管理处罚等非学术原因开除学籍,尽管具备一定的高校自主权因素,但不能完全遁入大学自治范畴,否则有损大学治理的法治根基。开除学籍属于行政制裁体系中的“惩戒罚”,与治安管理处罚并行适用不违背“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应受到三方面的法律限制。其一,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2条作为形式上的处分依据,仍需符合“过罚相当”与比例原则,使其法律适用具备实体正义。其二,因校外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而开除学籍属于特殊情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需达到“情节严重”之程度方可作出。其三,高校对“情节严重”的判定,受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整体约束。同时,高校在“情节严重”要件上的解释仅限于主观层面,在整个情节认定中的作用力有限。

  • 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的逻辑阐释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作为新时代一个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重要论述,“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有着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构成总体国家安全观精髓要义的重要内容。在时代话语体系中,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分别被定位为国家安全之“根本”“宗旨”和“准则”。三者既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与定位,又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内涵要义及其相互关系,发挥三者各自的效能,将它们有机统一于国家安全现代化,为不断开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 违法行为”中正当防卫认定的规范构造研究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正当防卫是公民对不法侵害进行自我救济的法定权利,但在治安管理处罚领域中的正当防卫行为,不敢认定、不善认定、不愿认定的思想认知依然存在。一方面难以摆脱刑事法律框架下对正当防卫解释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忽视了“治安违法行为”中正当防卫认定主体、证据的特殊性,“治安违法行为”中正当防卫的完整规则体系构建难度较大。为此,应通过明确治安正当防卫边界、增益刑、治领域防卫正当性的认知衔接、优化治安防卫案件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等手段,有层次地构筑起“治安违法行为”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则体系,充分发挥正当防卫及时保障防卫人合法权益、有效震违法犯罪、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功效,真正让人们群众在每一个治安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制研究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正确适用是衡量公安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长期的公安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着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种类设定标准较为模糊、立法层级不够清晰、名称不统一、程序规定不够完善等诸多困局,有必要坚持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优位原则,把公安行政强制措施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的形式规制下来,作为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主要法律依据;同时在立法过程中秉持谦抑审慎善意理念,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坚持法律明确原则,明确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降低办案民警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种类认识的错误率是对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优位原则的必要补充。当然,公安行政执法也要兼顾利益均衡,受我国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瓶颈制约,在数量庞大的治安行政案件面前,法律制度的设置和修订也必须兼顾行政权的高效运行,才能最终达到良法善治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