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传统文化中清官与吏治观念的法理内涵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潮汕传统法律文化中清官与吏治的历史兴盛,缘于唐朝时期韩愈被贬官到潮,将中原正统的儒家法律文化植根到了潮汕。宋明以后,随着大量移民入潮,地方官吏大举兴办教育推动科举考试,形成了封 建士大夫阶层,传承了儒家法律文化根脉,成为了清官与吏治的主流。从历史角度看,潮汕地区清官与治文化观念的法理内涵主要有:勤政为民、以德化民;为官清廉、革风易俗;用法持平、严于治吏;法随时变、用法利民;情、理、法相结合。清官与吏治法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潮汕地区治理,在历史上型塑了一座座牌坊,既标示着对清官与吏治观念的崇拜,也是对吏治的一种民间监督。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廉政文化、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造畜蛊毒:从左道邪俗到法律罪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蛊”汉时已入律,分为蛊罪和巫蛊罪两个罪名,隋代以后,巫蛊罪名在法条中消失不见,而巫蛊罪之相关巫术却和蛊罪一起列于各代律法之中。“造畜蛊毒”罪名出现在唐律,且入十恶之不道,造畜蛊毒罪名在唐律中的出现和成熟,是传统社会巫术思想与法律文化内在关联性的外在表现,后宋、元、明、清律中造畜蛊毒均基本承袭唐律之规定,并不断呈泛化趋势。造畜蛊毒从左道邪俗成为法律罪名并被后世所沿袭,是在巫术与法律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下,皇权社会企图利用法律来规范巫术和迷信的结果,有其必然性因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法治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 中华优秀传统现代化刍议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2-30

    摘要:在现代中国法治进程中,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更要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在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实现中华法律文明中优秀法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之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其创新性发展,以“其命维新”的形式,实现中华法律文明的涅槃新生。从“两个结合”思想的逻辑认知看,这个任务是历史经验所证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时代大势下的必然要求。从坚定法治文化自信的视角看,这个任务是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巩固和发展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因此,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实属极为必要、极为紧迫、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

  • 中华优秀传统融入公安院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培养公安院校学生法治文化自信、法治精神、忠诚警魂、职业精神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与公安队伍素质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此目标,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合公安教育的思政主题,结合不同课程需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政元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以比较分析方法使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魅力。最终推动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创新,实现新时代警务人才的全面发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法典中的创造性转化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我国《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我们要挖掘和传承包括中华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诠释《民法典》的民族性和历史感,厚植《民法典》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道德底蕴,并以之释法说理。可以将《民法典》中汲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化、学理化为“四观”: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和家庭观。《民法典》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和家庭观的古为今用与创造性转化。

  • 传统资源助力法治现代化建设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独特价值。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在3个维度:理念层面,民本思想、德法共治、和谐调解等理念为当代法治价值体系提供文化根基;制度层面,传统立法、司法、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本土资源;实践层面,其社会治理智慧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提升,推动乡村治理、经济法治、司法改革及廉政建设的创新实践,并在国际法治交流中彰显中国法治道路的文化独特性。面对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需通过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化,实现其与当代法治体系的深度融合,从而向世界展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当代生命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 中华优秀传统的“双创”之道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持一种时代—问题导向的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场,直面新时代法治中国的实践问题。在“双创”的途径上,要秉持开放包容、平等、互鉴的文化观念,实现中华优秀法律传统之“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之“道”与西方优秀法学思想之“器”的结合。在“双创”的依据上,应基于现代法治的普遍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筛选与现代性诠释。立足“双创”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要旨在于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提炼出标志性概念和原创性范畴,归纳出契合现代法治普遍原理的成分,汲取养分夯实法治中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涵。

  • 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发展逻辑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法制与社会发展》

    摘要: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内容上的原创性、形态上的连续性、发展上的创新性、功能上的统一性和价值上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包括出礼入刑、隆 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 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两个结合”是传承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文化主体性是传承发展的基本立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培植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法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