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环保督察的政治背景下,基层政府的组织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表现为基层政府环境治理的“共谋”结构被规制,环境治理上升为基层政府的中心政治任务.通过对山东省Z镇“污染搬迁”的案例研究发现,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嵌入到多重组织逻辑———完成任务逻辑、资源约束逻辑、避责逻辑和公益逻辑的复合作用之中,表现为“拼凑策略”和“目标 嵌套”的行为样态,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呈现为被动性、摸索性和权变性。作为高位权力的环保督察虽然调适了基层政府的组织环境,使环境治理成为基层政府的强治理事项,但基层政府“赋责不赋权”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基层政府应合理调整环境治理权责分配机制,建立程序公正和公众赋权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格局,以真正 推进基层政府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3
摘要:运动式治理与常态化治理是理解中国环境政策执行方式的一组重要分析框架。中央环保督察兼具运动式治理特征和常态化治理特征,为考察两者的异质性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分别以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体系中的环保督察组进驻、环保督察局设立为政策冲击,考察运动式治理和常态化治理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差异化影响效应。首先,在考虑公众环境参与的情况下,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和污染企业四方博弈演化模型,理论分析中央政府不同治理手段下污染企业漂绿行为的决策响应逻辑,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构建单阶段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阶段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运动式治理和常态化治理对企业漂绿行为的边际效应。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公众环境参与的调节效应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常态化治理手段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漂绿行为,而运动式治理手段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企业所在地离督察局越远,所受到的督察监管作用越弱,抑制效应越小;第二,社会公众环境关注影响中央环保督察的实施效果,社会公众环境关注度越高,中央环保督察抑制企业漂绿的作用越强,反之越弱;第三,国有企业在“漂绿”方面受到更多抑制。本文的结论对政策制定者调控环境治理手段、遏制企业漂绿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地方政府的有效执行是中国式分权下提升中央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的关键,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有效监督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基于2007一2019年中国微观工业用地供应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的通报结果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中央环保督察对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策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中央环保督察促使地方政府降低污染密集型工业用地供应,增加清洁型工业用地供应,从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地方领导人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以及产业转型能力机制对不同特征的城市工业土地供应结构策略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央地互动关系与地方利用土地偏向性供给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具有政策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行政管理》
摘要:本文以中央环保督察与地方整改行为为例,探讨中国科层治理过程中政治与行政这两种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文章将中央环保督察视为中央推动地方环境治理的政治机制。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文章发现尽管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督察都使用了政治机制来影响地方执行,地方政府对两次督察的整改情况却存在“不落实”与“全落实”的差别。文章认为,“回头看”督察后中央政府对行政调度这一常规科层治理手段的非常规运用直接推动了地方执行力的提升。当中央对地方的行政调度从常规转为动态时,行政调度便发挥了传导压力以及引导推动地方执行的功能。文章进一步认为,政治与行政这两种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潜力,而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主动性对高效衔接两种机制并提升整个科层体系的组织效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简称“自然资源问责审计”)在推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5-2017年我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自然资源问责审计与水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然资源问责审计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水污染治理效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是自然资源问责审计提高试点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的调节机制。在南方地区与水污染治理效率较低的地区,自然资源问责审计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且与动态面板数据估计方法的结果与之吻合。因此,加强自然资源问责审计结果运用、强化地方官员水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意识、实施动态的差异化政策,有助于推动我国水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