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的共同体模式与时代价值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07-16

    摘要:据《论语》记载,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弟子们共同创建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教育共同体,其模式以君子人格为修养境界,以安身立命为人生目标,以修齐治平为价值导向,形成了良性互动、彼此滋养、互融和谐的成长型生命共同体关系。这种亦师亦友亦亲的教育模式可为当代教育伦理、教育目标和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诸多借鉴。

  • 从盖娅假说到COVID-19 ——评《封锁之后:一次蜕变》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1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逐渐国际化、全球化,气候问题的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亟需进行变革。值此背景,《封锁之后》一书通过对疫情期间人们生活状况的反思,表现出社会个体在经历封锁后的蜕变过程,运用哲学寓言及隐喻的形式讨论人类世界中存在的政治、伦理甚至宇宙学冲突,从盖娅政治生态观的视角分析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本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问题。作者强调,地球上生命的实体正日益受到人类的控制与威胁,需要重建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等这些二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拉图尔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线,提出超越“强纲领”中的其他对称原则,倡导开启行动者议会、生态理想国,发起重构盖娅的制度变革,但并未就该制度建构的行动者的设置进行充分的论证与提供更多的细节。本书为在理解不同行动者活动状态和组合模式的基础上,更好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的政治生态观。

  • 生态整体主义与繁荣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合流,这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生态整体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生态整体主义在本质上是指倡导人类彻底摈弃自身地位至高无上的价值论独断,秉持人与自然平等互利、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整体主义的精义在于“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所笃信的是,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每一生命体都有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应以中国哲学中“侍天地”的生态责任精神,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互利共荣。就当下我国而言,生态整体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以“四个统一原则”,即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统一,与人为善和与物共适的统一,生活幸福与生态美好的统一,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统一,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促进生命共同体繁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 习近平关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全球生态危机持续深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点,围绕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要论述。这一思想体系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治理经验,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生命共同体论”为哲学根基,以“国之大者论”锚定战略坐标,以“系统安全论”统筹结构层次,以“远近结合论”擎画目标进阶,以“安全诉求论”丰富价值内涵,以“内外联动论”贯通实践方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全球视野的生态安全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为维护生态安全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 多维共同体的构建:《沉没之鱼》中的流动性研究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沉没之鱼》呈现出其创作思想的流动性特征。从文学流动性视域,探究《沉没之鱼》中流动媒介、流动空间与流动自然景观对于情感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形塑的影响,凸显出谭恩美美好的愿景———家人间情感融通、族裔间携手发展、人与自然休戚与共。谭恩美以博爱的精神与深邃的眼光客观地看待现代社会种种矛盾,以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学世界通过流动性书写绘制出理想的多维共同体,为个人情感健康发展、各民族共存共荣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人与自然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特点、动因和行动原则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发布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着生态危机升级、国际制度建设和全球治理进程的客观条件变化,历经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对抗、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制度基础建立和新世纪全球治理进程的历史演进。从国际关系视角来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进程体现了主权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国际沟通协商机制化、以国际法为基础、包容性和代表性、人道主义等基本特点,受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等动因的影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需要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体现了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和人道主义的全球生态治理原则。 

  • “人与自然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从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使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向世界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