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科幻网文”既是网络文学语境中的“类科幻”创作,也是科幻文学对网络文化的主动适应。“科幻网文”的创作转化了科幻文学的想象经验,将科学描写、未来想象、乌托邦叙事回收至日常经验和新媒介语境之中,进而从两大方面拓展了传统的主流乌托邦叙事:一是对既往乌托邦叙事的弱化,二是对乌托邦文化精神的强调。“科幻网文”以文明的多样性取代了科幻文学的科学认识论,展现了对“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想象。“命运共同体”既是乌托邦想象的未来,也是未来乌托邦的文化表征,在这一点上,“科幻网文”体现出将乌托邦想象与文学叙事相结合的先锋姿态。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科幻游戏产业是围绕科幻游戏的开发、运营、销售和服务形成的新兴文化产业。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当前处于上升阶段,但仍存在着游戏内部科幻属性模糊、科幻游戏与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联动不足、科幻游戏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清晰等问题。中国科幻游戏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在“十四五”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可以从游戏内容转型与品质提升、科幻游戏对科幻产业链的激活以及科幻游戏赋能实体经济三方面,探索递进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塑游戏社会价值,以科幻游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普及,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双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序,详细梳理了刘慈欣自出生至二〇二三年的科幻作品发表、出版、获奖、改编、研究以及接受采访、对话、参加科幻活动等相关情况。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想象力”已成为最具前瞻性的文化软实力因素,对未来想象的定义权是当今世界大国力量博弈的新焦点。中国科幻诞生于晚清时期对西方科幻的大规模译介与模仿浪潮之中,发展至当下又以“跨媒介”社交化”的方式在西方广泛流传、影响倍增,“中国想象”在西方的传播呈上行态势,这一历程反映出中西交流模式的演进。数字全球化时代,媒介融合与参与式文化的兴起催生了全新的文化范式: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交汇融合,草根媒体和机构媒体相互渗透,媒介生产者与消费者(受众)不断互动,传统的“翻译一传播一接受”路径已经转型为多声部、进行态、去中心化的“全球参与”传播模式。纵观“中国想象”走出去的历程,经历了从“抵达精英”到“征服大众”,从“内容”传播到“模式”输出的跨越,逐步走进西方文化的深层空间。这表明,充分运用新媒体社交功能推动海外粉丝自发参与中国文化传播,以中国科幻IP推动海外原创生态形成,能够赋予“中国想象”多重延伸空间与世界性活力。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现代生物科学、新材料物理学等新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一个超越欧洲近代人本主义生命观的后人类生命世界正在逐渐生成,科技、文学和理论则是此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塑形力量。其中,新科技使具有生命跨界色彩的后人类生命形态从理论到现实都获得了存在的可能,科技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物质塑形力量;文学通过对未来世界的虚拟呈现疏泄新科技带给人的心理冲击,作为使人们在想象中提前介入未来生活的精神操练手段,它们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情感塑形力量;文化理论则立足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阐释空间展开深刻有力的哲学反思,以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创构重释生命本体论,提出新生命伦理价值观,它们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观念塑形力量。三重动因在后人类生命世界的生成过程中密切联动,对其联动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出跨学科视域对于理解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数字出版研究》
摘要:本文以刘慈欣小说在海外平台的扩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接触作品、关注作品、扩散作品和评价作品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平台为切入口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三体》在海外的扩散肇始于刘慈欣本人和《三体》所获得的各种国际科幻文学奖项,受这些重要奖项的影响,“刘慈欣”和《三体》逐渐演变为象征资本,吸引着出版机构、售书商、读者,扩大了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三体》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具有三点启示价值:在创作基调上善于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内容风格上善于借鉴他国优秀作品;在传播技巧上重视作家表征资本的积累。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推想小说”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 1889 年。该术语在 20 世纪主要被视为科幻小说的替代或差异性称谓,在 21 世纪则衍变为一个可涵盖科幻、奇幻、恐怖、乌托邦文学等多种虚构叙事形式的新型文类概念。当代推想小说以跨文类等超越边界的方式来探索历史、现在和未来人类世界的另类可能性,从思想观念与表征形式上摆脱了坎贝尔式科幻小说模式的桎梏。21 世纪的推想小说既是超越文类边界与物质边界的思想实验性叙事类型,也是女性、少数族裔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们发声的文化政治场域,赋予了他们超越西方科幻传统的另类幻想文学的表征空间,是一种具备实验性、开放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文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侦探小说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是技术与思 想双重转型过程中的文学产物,侦探形象的出现反映出人类主体性的昂扬与自信。而面对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在另一个技术转型(同时也可能是思想转型)的当口,侦探小说文类发展的“式微”,一方面表现为其类型化、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作为理性主体自信心的丧失。与侦探小说类型发展及人类理性精神高涨与失落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一种“认知神秘性”的转移,其在类型文学形式层面上,表征为从哥特小说到侦探小说,再到科幻小说的转型与“迭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侦探小说类型的终结,相反,这可能是类型发展实现跃迁的新的历史机遇,曾经从古典侦探小说到“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文学史发展路径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镜鉴和参照。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性突破与日常化普及,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热度不断提升。作为科幻作家的陈楸帆并非致力于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及其威胁性的形象化演绎与隐喻性诠释,而是在人性正负两个层面探究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人类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科幻小说集《人生算法》以奇幻诡谲的想象与缜密严谨的逻辑思辨与读者展开关于人工智能的多维对话。区别于人工智能专家将关注焦点放置在如何不断升级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使其最大限度地趋向于人,陈楸帆则更致力于在极端化场景与人文性关怀中追问人工智能的可能与限度。《人生算法》系列科幻创作不仅以形象化的方式演绎科学的未来图景和哲学的逻辑思辨,而且从文学独有的视域展开对人工智能的全方位考辨,借助文学语言的特有张力切入未来的可能与不可能、现实的真实与非真实,通过逻辑的必然展开与偶然断裂诠释生命的自由选择与终极追问,在时间空间化与空间时间化的多维呈现中重新定位人类的此岸与彼岸,最终在情感激活与理性重铸的呼唤中探索人类在科学异化面前的自我救赎之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网络科幻小说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一种典型的“亚文类”。在叙事机制层面,网络科幻小说与神话传说共享人类想象力话语的范式策略,在叙写未知他者、未来世界和人类超验经验的过程中,构建了一种标识“未来主义”审美意图的想象力范式。中国网络科幻小说通过三种具体的叙事机制,为读者揭示未来主义的叙事图景:其一为乌托邦构建,其二为具身主体游历见闻,其三为思维风暴式的逻辑运演。借助于想象力话语的建构,中国网络科幻小说构建了特有的“现代神话”话语系统,从而在当代文学实践中确立了一种“未来主义”的叙事伦理。
分类: 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科幻动画想象力的话语建构是我国动画文化创意产业新形态审美探索的最新体现,也是创作者在电影工业美学精神启发下对科幻文艺资源进行跨媒介再生产的结果。科幻动画想象力的话语建构依托于独特的世界观设定、叙事结构安排、技术细节呈现与生活经验嵌入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型工业化手段的运用为科幻动画想象力的话语建构提供了审美和伦理的双重功能。最终,科幻动画在想象力话语的创新构建过程中逐渐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文创品牌,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科幻文艺的创新驱动力、文化自信力、价值引领力和生命伦理价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科幻动画想象力建构的内在机制、艺术表达和审美启示,为我国动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与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