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粮食供应链韧性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以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确立时间为研究起点,以 2003—2022年为研究期,有机结合熵值法与泰尔指数法,对我国 30个省(区、市)的粮食供应链韧性进行测度。由于政府支农政策的持续保障,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持续提高,但增速趋缓,区域差异出现且不断扩大。从供应链环节看,流通环节是粮食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支柱,在国家对口粮自给率的高度关注下,以稳定粮食供需为主的仓储环节权重正在不断提升,科技支农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源仍然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主。鉴于此,提出的推进粮食生产布局优化、健全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匹配性、构建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粮食功能区的区际合作等举措,是不断提高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的占优选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运用文本编码、内容分析系统梳理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创新政策的热点与布局,并运用共词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政策文件的热点领域图谱与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关键词图谱方面,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平台、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现阶段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创新政策的重点; 在空间聚类图谱方面,要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优势,与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跨区域数字经济联动协同发展;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是各个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点,量子通信、VR/AR、智能机器人、数字内容和智能感知等数字产业的关注度不足,只有部分省份进行了产业布局;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数字政府、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服务、数字医疗等是数字应用场景的布局焦点,对于数字环境、数字贸易、数字文化、数字乡村和数字金融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只有少部分省份进行了布局且政策强度不足。通过空间布局研究发现,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空间布局存在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即东中西部的省市自治区之间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鸿沟”,80%省份布局的数字产业和数字应用场景集中在20%的数字经济领域,提出了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空间差异化布局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开展“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等新形势下,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经贸往来,加快彼此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经贸空间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海洋经贸合作圈”的“多园四区一核一圈”空间维度合作模式,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重要城市和重要港口为增长极,以国际通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主轴开展空间合作,加快建设内陆成为海洋经贸合作核心区的辐射和支撑,推动海陆联动发展的内陆腹地建设等空间合作布局建议。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在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向深度转变的重要时期,高效率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要素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POI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空间均等两方面衡量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城市空间效率呈现倒U型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的优化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效率提升;(2)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和空间均等均会因城市不同的行政等级和发展阶段而对城市空间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3)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实证验证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进而促进城市空间效率的提升。因此,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标准,提出缓解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空间不匹配的问题;增加教育、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在城市外围区域的投入;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有差别地分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通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提升城市宜居性,进而吸引人才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