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重点阐述了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思想如何启发了冯陆、洪煜和阿里·爱尔科特组成的艺术家团队,进而又从符号学的当代语境中阐述“电梯”成为一个描述符号学冒险的绝佳比喻的原因。此外,又分别阐述了三位艺术家是如何分别传达“图象-音乐-文本”这个有机体的。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符号现象学的形成源自皮尔斯的符号思想理论体系。皮尔斯对现象问题的思考不仅奠定了符号学理论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哲学符号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皮尔斯在其现象学手稿中清晰地论证了三种普遍范畴的存在方式与特性,以及三种范畴与人类意识活动之相互关系,这为探究文学艺术中日益凸显的意义与意识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编辑之友》
摘要: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使“版”成为出版物标准界面,历史前行、技术更迭,“窗”成为数字出版物的新界面。出版界面形象从“版”到“窗”,既展现了出版载体物显示端的变革,也关涉出版观念的变迁。相比传统界面“版”,“窗”产生了符形的变化,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虚位以待但呈现动势的空符号,是透明媒介环境与非透明信息系统,符号与媒介的关系仅为瞬时征用的弱依存关系。在符用层面,窗口界面语言呈现出图符语境化的趋势,人与屏幕的符号互动,身体与媒介双重延伸,并通达经验与文本两个世界,实现意义调度。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守护解放西》作为新时代警务纪实类节目的创新表达,对塑造和传播长沙城市形象而言是一次成功的破圈之旅。本文以符号学框架探究《守护解放西》出圈的原因,显在层面从人情政府、繁华星城、友好市民、趣味长沙进行多方位符号建构,潜在层面从花字、短镜头、弹幕等方面进行技术性符码建构。通过解析长沙城市形象“自诉”与“自塑”的内在逻辑,以期为城市形象管理者带来新启发,为城市形象的多维呈现提供新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树形思维”,以此作为思考“外国美术史”教学现状的切入点,并尝试绘制一份“外国美术史教学思维树形图”,再辅以教学案例。本文旨在探讨,在“视觉”与“人文”之间,在课堂内外,如何转变观念,借树形思维重构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树形思维”,以此作为思考“外国美术史”教学现状的切入点,并尝试绘制一份“外国美术史教学思维树形图”,再辅以教学案例。本文旨在探讨,在“视觉”与“人文”之间,在课堂内外,如何转变观念,借树形思维重构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 “文化爆炸”是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学术关键词形成的文化爆炸论是他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思想结晶,是他文化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爆炸》和《文化的不可预见机制》是洛特曼有关文化爆炸论的代表作,由它们引发的相关讨论已成为国际洛特曼学和文化学的新热点,也是我国洛特曼学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文化爆炸论含纳诸多重要的文化议题,其中包括文化爆炸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渐进与爆炸的关系、文化爆炸的不可预见机制等,这些问题极富学术和思想价值,对处于文化巨变中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为展示和传播乡村文化的重要媒介。“新农人”作为助力新农民、新农村和新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新农人”形象的建构进行分析,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出发,通过身份符号建构、环境符号建构和仪式符号建构等方面探析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新农人”形象是如何建构,传递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为展示和传播乡村文化的重要媒介。“新农人”作为助力新农民、新农村和新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新农人”形象的建构进行分析,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出发,通过身份符号建构、环境符号建构和仪式符号建构等方面探析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新农人”形象是如何建构,传递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作为重塑社会文化结构的“抽象机器”,对其意义探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传媒符号学,对GAI的意义来源、意义生成机制及意义传播模式进行反思性与机理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GAI的意义在与人类“共轭互反”的符号互动关系中被赋予;第二GAI基于输入、核心与应用层的技术构成,经过规则、适配与输出阶段构建起符号的逻辑性、价值性与开放性;第三基于概念整合网络分析GAI与人类符号系统拓扑结构的异同;第四基于符号三元模型探讨GAI的意义传播模式;最后,本研究强调,在“无所不能”的技术幻象面前,应坚守符号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批判与反思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