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5-02-11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从激励企业研发的税种构成、制度演进出发,围绕激励政策长期存在的问题,揭示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新旧逻辑。旧逻辑根据研发税收激励政策多年的实践和演进归纳得出,认为税收优惠的力度越大则激励效果越好,表现为不断扩大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主体,不断加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断扩展的研发费用的范围,是一种粗放式的设计理念。新逻辑则针对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形成优化政策的一整套方法和策略。新逻辑从有限理性出发,坚持整体观点,不仅关注政策的宏观效应,也关注微观响应机制;不仅关注政策本身,还关注对税收制度环境的影响。
分类: 体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摘要: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国足球领域中主体与场域的互动模式,旨在识别和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揭示,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以及社会与市场规范的矛盾是影响决策质量的主要障碍。通过系统性分析足球市场、政府政策和公众参与,文章指出中国足球发展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和结构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提高信息透明度、优化基础设施、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以及加强社区和学校在足球文化培育中的作用。研究为中国足球的策略制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体育经济学领域贡献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分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26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文章旨在阐明行为经济学理论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和贡献,以推动其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方法/过程]以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中发表的应用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信息行为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梳理了行为经济学理论在这些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及理论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结果/结论]第一,目前行为经济学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估等研究主题。第二,行为经济学理论从理解用户信息行为中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理解用户行为决策的损益规则、揭示认知和行为策略中的直觉推断法则、解读信息行为中的认知偏差四个方面,为揭示用户信息行为背后的认知方式和思维逻辑提供理论基础。最后,从信息行为跨学科理论发展、时代前沿的信息行为研究以及用户信息决策科学化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展望。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不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消费者具有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性,消费者会受到经营者竞争行为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偏差。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有意利用普遍存在的消费者行为偏差实施搭售、“二选一”、自我优待等垄断行为和促成独占垄断结构。利用消费者行为偏差使得垄断行为更为隐蔽和难以解释,不利于充分保护消费者福利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传统反垄断执法中对行为违法性的分析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上,存在不适应数字经济背景和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局限性。理论层面,消费者行为偏差是经过研究证明的系统性理论,将其作为垄断分析的考量因素是补足传统反垄断执法局限性的有益之举;实践层面,引入消费者行为偏差来分析消费者客观行为与主观意识之联系、竞争效果,有其优势和独到之处,将其作为传统反垄断分析路径的辅助工具亦是可行之策。有鉴于此,将消费者行为偏差作为垄断分析的考量因素,有助于反垄断执法机构更好地分析经营者行为并认定其违法性。是故,建议在反垄断执法分析中引入行为经济学,考量消费者行为偏差对市场进入壁垒、行为违法性及反垄断救济措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实现反垄断法维护消费者福利之宗旨。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调要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而明晰实施过程中评价主体的偏好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行为决策理论和偏好的微观结构引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效果的研究。利用北京市九个区4292名初中和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分析,探索评价主体的偏好如何影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研究发现:学生自身的偏好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有显著且较强的正向影响;同伴的成绩偏好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教师的成绩偏好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有较弱的负向影响;家长的成绩偏好虽没有直接影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参与有较弱的负向作用。建议促进学生在综评制度建设中的参与、深化“双减”政策的落实、引导教师转向全面发展质量观、有效落实家校结合的育人策略。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利益相关者监管框架下的高管漂绿行为具有自利的一面,也有亲组织的一面,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高管漂绿行为的发生。现有文献采用三种方式缓解该行为,即监督、激励和弱化信息不对称,本文构建了高管漂绿行为与企业内外部监督管理者的信号博弈模型,同时考虑监督、激励和信息公开之间的互动,分析内外部监督管理对高管漂绿行为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发现,在缺少监督机制的情形下,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信号,高管会调整自身行为,在缺乏激励机制时,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信号。本研究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