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档案馆话语建构初探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目前档案馆扮演的社会角色日趋多样化,需要通过话语的建构加以体 现。档案馆话语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平台、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和话语权。在建构话 语的过程中,档案馆必须加强自身话语权意识,真正实现档案馆工作由“档本位”向 “人本位”的转变,并积极建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话语内容资源。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蕴与文化建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南,同时又蕴含着关于文化和文化建设的深刻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精神内容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关于社会文化精神结构的深刻哲理。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纲领性思想,通过理性路径“入脑”、情感路径“入心”、人际交往活动路径“入礼”,凝聚社会集体意志与集体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文化的精神结构。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必须通过物质层面来表现,在社会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结果正是文化话语权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话语权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文化硬实力的建设与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大众文化认同度的形成机制,深刻揭示了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原因和“暗藏的玄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涵,积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我国应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目标是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此,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丰富传播主体,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的博弈与建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不仅在军事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话语体系建构方面更是举步维艰。为打破俄式革命话语主宰支配、回击国民党话语专制统治、争取白军士兵认同革命话语,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挖掘话语资源,丰富话语内容,根据话语客体的话语特点创新话语形式,开展话语传播,进行对外话语叙事,逐步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和对外话语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权的博弈与建构,消除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歪曲话语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在中国广泛传播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展现给外界,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大舞台起了巨大奠基作用。

  • 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学术的提升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习近平关于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系统的经济学说"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展和话语权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凸显了"术语的革命"的意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的表达,成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话语权和学说系统化,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发展和话语权提升的重要体现和示范例证。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权的提升,也有利于经济领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从“北京共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界定、解蔽与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关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对于自身发展道路的一种原创性解读。从他者视角下的“北京共识”,到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主动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跳出了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话语陷阱,完成了关于自身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成功贯通,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话语方式的演进中实现了被动到主动、遮蔽到解蔽、模式到文明的深刻转变。

  • 话语转变:家庭后喻文化中数字反哺带来的代际挑战与应对策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发展,老年群体在数字教育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对2018一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纵向数据中数字反哺及话语权进行logistic回归,发现家庭场域中数字反哺与(外/曾)子女话语权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实证检验表明:老年人从(外/曾)子女处学会上网这一事实会增强后者对前者行为的影响力,即老年人接受(外/曾)子女的数字反哺会提高后者的话语权,降低老年人的话语权。具体来说,当老年人能够从他们的后代那里获得更多关于如何使用电子设备、访问在线资源等方面的帮助时,这种互动往往会增加后代在家庭讨论中的发言权,并相应地减少老年人的影响力。针对家庭后喻文化中数字反哺产生的话语转变及其现实挑战,应帮助亲代认识和理解自已的多重身份,增加个人认同感;明确子代所处角色的权利义务,培养积极的反哺意识;鼓励社会增加替代性支持,提供多方向的数字反哺途径。

  • 海外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中国的发展政策、发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海外学者的目光。从政治维度来说,海外学者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创新与改革的意义,研究了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效果,以及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从经济维度来说,海外学者探讨了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研究了中国的内驱型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弱点。从社会维度来看,海外学界高度评价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治理成效,认为中国的社会治理成就显著。从国际关系维度来看,海外学界高度肯定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认为中国广大的内需市场具有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能力,并指出中国对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海外学界从不同维度分析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其研究的主基调是中国的巨大成功。他们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中不仅存在对中国发展的客观性肯定评价,还存在着误导性建构,但是误导性建构改变不了中国和平发展的事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将会被更多国家接受和认可。

  • 智媒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与重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智媒是以智能技术为驱动、进而重构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新型媒介。因其自身的智慧化和智能化特质,智媒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构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场域。在智能技术迭代升级、智能媒介加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生产人机协同、话语体系开放鲜活、话语叙事形象立体、话语传播精准匹配等新特点。同时,智媒场域也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一系列新的现实隐患:智能化话语生产挑战传统意义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中心地位,繁杂化的话语内容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导向,多模态话语叙事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范化和严谨性,算法化话语传播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鉴于此,构建智媒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话语生产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领导力;扩容“向上向善”的话语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优化“主流价值”的多模态话语叙事结构,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感召力;明确“价值导向”的推荐算法原则,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 算法影响下“数字青年”价值观形塑的隐忧与纾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算法推荐技术下的“数字青年”价值观形塑,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算法赋权和数字提升。“数字青年”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呈现出价值信息识别的“量子化”、价值判断标准提取的“个体化”、价值认同建构驱动的“数智化”,契合算法推荐的“识别—筛选—推荐”的运行机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规则和“数据驱动”的强大算力。但同时,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和“回声室效应”削弱了价值信息传递效度和信度、算法话语权的资本化与流量化诱发了价值判断标准失序、算法的场景泛滥与意识形态侵入消解着主流价值认同,给“数字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巨大隐忧。为此,应坚持技术向上,打破“数据孤岛”;完善算法规制,提升治理效能;强化主流价值牵引,守卫意识形态阵地。从而推动算法推荐向上向善,助力“数字青年”价值观形成正向发展。

  • 积极参与创制新兴领域国际规则的若干思考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积极参与创制新兴领域国际规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增强国际政治影响力、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回应国际期盼、彰显大国责任担当的重要方式,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新兴领域国际规则创制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呈现出重点领域博弈激烈、参创主体多元、美西方国家强势参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等特点。中国参与创制新兴领域国际规则形势整体有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 《左传》中谏者的力及其知识来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作为《左传》史料源头的史官“传闻”之史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事语类文献,因此不得忽视“传闻”之史的原始形态只记事不记言的可能。“传闻”之史经过后世编者的加工,便成为事语类文献,其后与“传闻”之史并行于世,成为《左传》及其他古书采择裁剪的文献来源。《左传》记言内容的虚饰倾向,需要我们考察其知识来源及话语权力。以谏者为例,可分为公共型谏者与职事性谏者,两者的知识来源并不相同,但将谏者之规谏视为一类话语方式,即可探究确保规谏话语运行的权力关系。《左传》编者借助征引先王经典、回溯历史、追认礼法制度等传统话语资源建构谏言的话语权威,并通过弥合“礼”“利”冲突、塑造贤君模范等方式重建礼乐秩序,这成为规谏话语的逻辑。

  • 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视域下提升中国国际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在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视域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推进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中国国际话语展现的多层次话语困境,我们要依托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进程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同时厚植中国国际话语在文明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传播的土壤,增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表达主张、反对霸权的底气与能力,继续为人类世界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不断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客观需要,是丰富网络文化生态、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旨归,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助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然而,网络主体多元化分散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合力、虚拟圈层困境阻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热点事件群体极化削弱主流思想舆论引导、西方话语网络霸权遏制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等新老问题交织,仍然影响着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增强理论亲和力与整合力;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打破话语传播圈层困境;着眼思潮引领范式转换,推动网络思潮多元协同治理;精选议题抢占国际舆论先机,超越西方话语体系霸权。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凝聚思想共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行动合力。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是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也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内容体系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深入研究其国际传播体系的新闻媒体传播体系、学术出版传播体系和国际性组织机构传播体系,筑牢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石,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夯实话语体系建设的支撑系统,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格局。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既是对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较量和国际话语权争夺的积极回应,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文化治理体制求变、国际传播秩序重构,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全球意识形态斗争加剧、我国现有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因素也对其国际传播造成了巨大挑战。有鉴于此,在准确设置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应持续探索优化其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运用共情传播提升话语魅力,协同多元主体发挥传播合力,聚焦共同价值打造核心话语,搭建数字平台转向“造船出海”,依托智能传播实现精准抵达,由此全面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最优的国际环境。

  • 国家安全视角下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研究评析及启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百年变局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任务依然艰巨。美国智库是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安全视角探讨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认知及研究动向,有助于准确研判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动向和战略决策走向。“政-智旋转门”机制作用下美国智库涉华意识形态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并呈现出负面认知为主、研究数量激增、研究议题多元化等趋势特征。为此,我国应积极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促进研究成果国际推广;推进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前瞻性的应对策略;强化智库意识形态治理参与,建立政智良性互动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海外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宣传的认知图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下大力气加强对外宣传,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对外展现中国形象并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以来,海外高度关注中国的对外宣传,围绕重视对外宣传的原因、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的策略、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及提升建议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在重视对外宣传的原因方面,海外研究主要形成了历史沿革说、国际话语权竞争说和国内政治稳定说;在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的策略方面,海外研究注意到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走出去、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在对外宣传的成效方面,海外研究既从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显著改善、为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带来正向效应三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有人不免受意识形态对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行质疑和诘难;在对外宣传的改进方面,海外研究从对外宣传“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等方面给出了来自受众视角的一些有益思考。海外相关研究虽存在意识形态藩篱和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但通过批判分析和总结其认知特点,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对外宣传的实际效能。

  • 企业ESG表现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摘要】复杂多变经济形势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企业运营和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ESG行为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极具现实价值。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2012~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ESG表现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越好,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通过提升供应链话语权、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ESG表现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提升效应在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媒体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以及低污染行业企业中更为显著。

  • 叙事与说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诠释之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叙事与说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最终实现科学诠释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叙事是人类的文化特征和感性的存在方式,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文化的记忆和传承以及关于自身的身份和意义。叙事通过共情与共鸣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了话语的情感基础,让话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人民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说理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和文明进步的结果,反过来也对人类的前进和发展具有推动之效,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探索真理、促进沟通、增进学习、保障决策,让人更客观地理解世界,超越个人偏见,使思维更加准确、科学。说理通过逻辑、事实等理论论证方式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解释力和可信度,让人民对话语不仅“口服”,而且“心服”,建立了话语的理论基础。叙事不说理,会导致过度夸张、主观性强、理论性不足。说理不叙事,则会导致过于抽象、难以验证、情感空场。话语的诠释,不仅需要通过说理来解释和阐述其基本原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通过叙事来讲述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成果。叙事与说理结合才能实现“情理结合”,让话语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