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展现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祛魅”与“扬弃”,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理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即二重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以人民中心逻辑超越资本至上逻辑、以独立自主逻辑超越盲目依附逻辑、以共同富裕逻辑超越两极分化逻辑、以和平发展逻辑超越霸权扩张的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推动中国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也为世界现代化提供多种选择。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大学教育》
摘要:智慧党建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联网时代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选代,高校必须坚持以守正创新理念为根本前提,以完善基础设施与强化技术创新为重要支撑,以引育专业人才为有力抓手,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基础保障,不断探索党建智慧化发展新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1-03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使现代化由被动转入主动,并为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伟大建党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奋力推进改革开放的纵深拓展;激发斗争精神,打赢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锤炼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定力,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部署统筹推进。深入分析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要义,要坚持整体联动助力现代化建设,坚持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地位基础,坚持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人才事业作为衔接教育与科技的关键力量,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推进,深入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论、本位论、动力论、主体论、协同论、保障论等重大问题。切实明确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向路,从政治引领、教育优先、科技创新、人才引领、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入手,让科教兴国战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内在需求。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大学教育》
摘要:文章深入剖析亲人、教师和朋辈“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逻辑架构。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对塞里格曼和彼得森相关理论的深度阐释,解析社会支持系统各要素如何助力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并揭示其协同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分类: 体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摘要:厘清体育强国建设逻辑对理解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经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自觉坚定的道路,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体育事业的历史必然选择,体育强国建设逻辑蕴含在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内涵相继深化的体育报国、体育兴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现实逻辑是满足我国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经济逻辑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逻辑是融入中华体育文化,科技逻辑是以新科技赋能体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要系统地、辨证地认识以上 5 个逻辑层面的关系,这 5 个层面是“五位一体”的,并且是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领导力量,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具体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主要在于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引领有待加强、协同性有待提升、系统性有待提高。为此,需要在权威基础方面加强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嵌入机制方面,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自治共融共生;在系统联动方面,激发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0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不仅是经济发展、人民民主的需要,亦关乎高校学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呈现出稳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难点,适应性目标游离:见技不见人;适应性政策失灵:产教合而不融,适应性活力不够:校企主体失范,亟需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一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深化立德树人理念;二是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学深度融合;三全面优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日常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根基,既架构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空场域,也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图式。在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中,廓清日常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向度,是铸牢的关键。从应然逻辑理路讲,全国各族人民应遵循“知-情-意-行”的逻辑脉络,以常识经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认知、以符号表征激发中华民族共同情感、以利益驱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意志、以交往互动引导中华民族共同行为。从实然实践向度看,要从日常生活话语、日常生活情境、日常生活规约、日常榜样典型四重维度探索铸牢之路,通过把政治话语转变为生活话语、理论灌输转变为氛围感染、外在监督转变为内在修为、示范效能转变为身体力行,架构起国家与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嵌入各族人民生活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磅礴精神力量。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面对人口格局的持续变化在人口结构比例、流动趋势与高质量发展的三方面影响。教育资源配置要以人口变化格局为前提,以满足教育资源与受教育者条件匹配、追求教育资源配置预期收益最佳与观照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补偿的公平、效率、稳定为需求导向;遵循学龄人口的结构态势的逻辑起点、学龄人口的流动趋势的逻辑过程、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旨归;未来,须参照党和国家战略需求与学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提前布局教育资源配置、灵活把控学龄人口流动的方向态势与实际难题,动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与主体自由发展的不同教育需求,健全教育资源精准配置机制、发挥县域统筹的功能定位,构建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与协同保障体系。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保护好、传承tentconstructionasthefoundation,advanced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遵循和切实路径。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and innovative man-我国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在形成、管理、利用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两创”视阔下的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能够形成多元建设主体合作结构,树立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建设目标,推动产业互动的理论结合和数据平台建设的技术赋能,实现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走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实践方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指示和战略谋划。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在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理论维度、文化维度和实践维度的深厚根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思想资源。将全会精神系统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把握其内在理据、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学生成长;坚持统筹推进、注重系统协同;运用历史思维、阐明深刻道理;坚持实事求是、讲好中国故事,为有效教学融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原则。要遵循教学之道、创新融入之术、找准教学融入点、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