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哲学镜像中的元宇宙文化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以庄子即哲学即美学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克服知识论为中心的西方哲学对现代生活世界带来的二重化、“图像”化困境,以及现代技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带来的异化,以虚实相济、虚室生白和道进乎技三个方面的智慧,聚焦元宇宙的虚拟性、沉浸式体验和信息技术集群等特征,在世界观、审美观和技(艺)术观上为元宇宙提供价值引领,以加深对元宇宙的“文化”透视。

  • 黄老、齐法家与《管子》学派( 齐法家笔谈之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在表面的异同之下,需要通过基于哲学概念的文本分析才能挖掘经典的思想关联。通过初步考察发现,《管子》不是综合的,而是驳杂的,但“《管子》四篇”是相对内在一致。后者处于儒道法之间,也是内圣外王之学的最早的正面表达之一。以三晋法家为参照进行齐法家研究,有利于把握法家的整体特征,也能凸显齐法家的个性和独特价值,亦利于辨明齐法家和儒家、道家、阴阳家的关系,甚至可以帮助确定齐法家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揭示齐法家和三晋法家的异同,需以细致的文本对照解读为根据,避免简单地对二者作截然二分的判断。从经济角度考量《管子》的学派归属,其法家属性显然。作为齐法家之代表,《管子》与三晋法家之《韩非子》均包含丰富的术论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既可见它们同为法家的共性,也可揭示先秦法家思想的多样性。这对客观认识和评价法家不无裨益。

  • 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辩护——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出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夫之将道家、佛家以及法家的理论并列为中国历史上三种最具破坏性的理论。当代船山学研究者多接受他对佛家和法家的批判,而认为他对老子的批判有失公允。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夫之偏执于儒家道统,无法深解老子思想之精妙绝伦,导致他对老子的批判是断章取义、自相矛盾的。本文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来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作辩护,并对当代学者谭明冉对于王夫之观点的批评提出不同见解,得出结论:王夫之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老子以及道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反映了他对以哲学思考整世风、化人心的期望。王夫之对于儒家“伦理教化”的重视与强调,反对道家洁身自好、与世无争、道德冷漠的消极态度值得肯定。

  • 体道者之“独”-对人之超越性问题的一种探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道家的体道者之“独”始于老子的“我独”表达式。“我独”意指“我”因体道而与世俗中的他者相疏离。其中的“我”指代圣人或老子本人,前者面向政治,后者面向隐逸。“我独”的依据是道之“独”,道的独一与绝对要求体道者克服人的局限性。老子之后,黄老和庄子走出了两条路径。黄老致力于圣王之“独”,强调圣王在体道治国中“独见”“独闻”的政治智慧,其要旨在于知权达度,审明动静变化,把握世间万象,沉着应对,及时调整,进而形成和谐安定的政治秩序并追求权力的集中统一。黄老虽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反对乾纲独断,从而与法家有别。庄子则在体道心论的“工夫一状态一境界”三阶段中展开隐士之“独”,并以“见独”为核心。“见独”并不等于“见道”或“呈露独体”,而是意指隐士通过一系列工夫塑造出澄明的独一无二、超越世俗物我的心之状态,“见独”之后才能进入与道相合的无限之境。隐士之“独”尚有一种变体,世俗隐士或隐逸化的常人可以通过“无为”“逍遥”来实现处世之“独”。此外,庄子学派还改造了圣王之“独”,使智慧型圣王更接近无机心的隐士。从本质上看,体道者之“独”观照着人的超越性问题。

  • 《管子》整全规范理论体系论绎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管子》具有融合儒、道、法三家色彩的特质,由法学视域观之,其规范理论体系亦颇为整全。 于规范本源论层面,《管子》以道为最高,进而引道入治,为社会规范奠定至高哲学本源;于规范价值论层面,《管子》并王霸之道,合拢秩序功效,彰扬民众德性,恪奉良善规范价值;于规范本体论层面,《管子》以道为基,衍化各类社会规则,以求德目法度整全并各显其效;于规范位阶论层面,《管子》消弭礼法分歧,统合规范功能,主张礼法并重而治;于规范实施论层面,《管子》追求举国上下皆从法的实施效果,赏罚并举而倡规范教化,慎刑罚制裁。 《管子》代表了一种兼合而整全的规范理论,不啻古典法律思想史上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体系构建。

  • 战国思想史脉络中的慎到与《慎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慎子》作为稷下学者少有的保留下来的著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慎子》被历代书志列为法家,又有韩非子吸收慎到之“势”的成说加固了这一印象。近年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我们对战国黄老思想有了新的认知,也激活了对战国黄老学相关文献的研究,《慎子》也在其列。从实际的考察来看,《慎子》思想以道法结合、君齐万民、因循无为以及得助成势等特征为主,具有深刻的黄老色彩。深入研究《庄子》《荀子》对于慎到的批判,可以弥合慎到形象与《慎子》文本之间的差距,从而将历史记载形象与文本典籍之思想合而为一。通过考察《慎子》与《黄帝四经》,可以进一步确定今本《慎子》的黄老道家基本倾向。由《庄子》《荀子》对慎到的批判,结合《韩非子》对慎到“势”思想的吸收,可以看到慎子的黄老思想在战国中后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 返本与开新:基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思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对西学方法和框架牵强附会的使用,使得有些研究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思想的本来面貌,名学研究、宇宙生成论研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黄老道家之所以会被忽视,除了出土文献大量涌现之前资料欠缺的原因之外,也跟观念先行导致思想史资料被有意识地无视或者淘汰有关。如何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如何激活传统文献自身的话语,理出符合思想史本来面貌的脉络,从而做出生动的学问,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道、墨、法三家的职业生涯思想述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在先秦诸子百家职业生涯思想中,儒家职业生涯思想固然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但道、法、墨三家的职业生涯思想影响也很最大。道家职业生涯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义理观和各卦、老子的“无为”思想和人本主义生涯思想、庄子的“生涯”思想和“逍遥游”的自由人生观以及“人生如梦”的生涯混沌观上;法家职业生涯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社会分工理论上,如管仲的“四民分业”说、商鞅的“土农工商”四分说和韩非的“五蠹”职业歧视观上,其在人生观上功利主义色彩也比较浓厚;而墨家职业生涯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社会分工论说和其人生观中隐含积极的生涯思想上。

  • 论“道学西用”的当代启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道家思想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救治社会弊病之良方,玻尔、李约瑟、普利戈金、卡普拉、荣格、马斯洛等人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物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谱写了中西文化互补、互融、互鉴的新篇章。这一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对先贤智慧存有敬畏之心,又要根据时代精神对其进行扬弃、诠释、转化和创新;既要对经典深入研究,也要对其智慧加以应用;既要注重文化自信,又要注重中西文明互鉴,拓展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向度,更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圃者拒机”寓意新解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圃者拒机”寓言中的汉阴丈人之言行,其实与《庄子》的主体思想格格不入。与其说他是该篇作者立论的代言人,毋宁说是全书之中要被作者所大力批判的反面之典型。原因有三:因为他“抱瓮羞”而不“抱神游世”,这一表现既不符合道的“无所不在”,更违反了“齐‘物论””与“逍遥游”之宗旨,此其一。其二,虽然寓言之中“机械→机事→机心”的技术对人的异化作用是作者的深刻洞见,但从寓言作品全局的高度分析,其在此洞见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全德之人”所运用的“执道一德全→形全→神全→与民并行→以游世俗”的“圣人之道”,才是更为宝贵的克制异化的法宝,也才是该篇寓言真正想要向世人传达之主旨。其三,“圃者拒机”的作者对另一种“圣人之道”,即世俗与儒家的技器观,也不是要进行彻底地批判与决绝地抛弃,而是将其首先视作是人们不得不借以生存于世的必要前提或手段,进而对其采取一种“道化”的眼光,并以包容的姿态对其实现了吸纳、转化与超越。总之,重新解读“圃者拒机”之寓意,不仅有助于廊清当前学界关于庄子乃至整个道家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诸多误读,而且可以为今人“与世偕行”“与时俱化”地适应技术的日新月异提供古老而有效的道家智慧。

  • 出入史哲 重思——访熊铁基教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熊铁基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和道家道教研究学者。他对秦汉政治制度史、军事史、黄老道家、早期道教起源均有深入研究。熊铁基教授自言,高中时期因参加社会活动,才对历史感兴趣。考入历史系后,他转益多师,先后受教于吴泽、吕振羽、唐长孺、张舜徽等学者。在秦汉制度史方面,熊铁基与安作璋合作,对秦汉中央、地方的官制、选官、考课、爵位、秩俸和各种礼仪制度进行了详细梳理考证。在哲学史与思想史方面,他认为汉代道家对先秦道家在思想倾向、人生观和政治哲学等方面均有所变革和发展,因而提出了秦汉新道家。在此基础上,他对秦汉新道家的特点、思想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道教史方面,他对道教起源问题作了重新考察,把道教起源时间前推到了战国时期,并对王母道、方仙道等道派的产生和来源作了一些考证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