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法治协同,是总体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两大战略的重要保障。当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以及《食品安全法》修订为此提供了契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一直处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食品安全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后疫情时代我国居民对互联网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食品溯源可信度面临空前挑战。实践中,消费者对现有食品溯源体系的信任程度不高。传统食品溯源体系受制于数据存储架构的限制,存在信息难以全面公开、数据容易非法篡改、传输容易遭受攻击等问题。在近年来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可以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加以完善和解决。为此,需要剖析传统食品湖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探寻区块链技术切入食品溯源机制的机理和路径,设计基于区块链及分布式思维的食品溯源数据存储结构及访问规则,运用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加密及匿名特性解决溯源问题,对食品溯源路径及体系进行优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2-23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文章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了2006-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果蔬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是限制我国果蔬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基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也再次证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对我国果蔬产品的出口具有抑制作用。本文依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加快推进中国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是筑牢食品安全底线、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美国在发展预制菜产业方面成绩较为显著,其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预制菜的内涵与特征,发现美国主要从三个阶段推动预制菜产业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一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推进食品原料和加工环节的规范化,并不断修订标准以确保其科学性;二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快标准建设步伐,逐步确立国家层面的食品原料、加工和运输环节的统一标准;三是从21世纪初开始转向预防为主的现代食品安全理念,最终形成全面高质高效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建设、溯源管理和信息公开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美国预制菜产业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管的具体措施。针对中国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目前面临的适用标准尚不统一、监管水平有待提升、全产业链溯源缺位、行业信息流通不畅等挑战,本文提出加快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规范食品安全要求;构建高效协同的食品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积极拥抱高新技术,推动预制菜全产业链安全可追溯;补齐行业信息流通短板,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日本政府宣布核废水排海,其生产的水产品安全性难以保证,中国政府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势必对中日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冲击、进口安全风险的加剧及对日贸易政策的调整。基于2015—2023年中日水产品贸易现状,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2023年我国对日本水产品进出口月度数据,研究核废水排海前后中日水产品进出口的变化情况,发现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对我国水产品贸易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据此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核污染水监管机制、加强海洋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发展国内水产品等策略降低核废水造成的不良影响,以供参考。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食品行业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风险弥漫程度高的市场,具有法理正当性的公共执法机构在面对数以万计的食品经营者时常陷入监管成本高和执法效率低的困境。举报奖励被作为一种信息规制的有效策略而被各省普遍采用,但在实践中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为从机理上探究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困境,本文从“结构—过程—功能”三维视角探究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各省级单位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文本分析发现了其在制度条款可置信性、奖励方式、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利用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此,本文从契约设计、激励相容和信息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多主体特征越来越显著,除了政府部门及政府授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支持农业(CSA)通过经济嵌入社会的形式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是非政府主体融入农业-食品系统多元治理模式的实践案例。本文以Z农业企业为例,在嵌入性理论指导下,构建了CSA多维度嵌入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制度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四个方面厘清CSA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的内在逻辑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双重认证制度的保障机制、社会关系信任机制、文化柔性约束机制、认知引导激励机制、社会共治多要素互动机制共同作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保障的认知和行动,为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可选路径。CSA协作的有效性与“适合交叉”的认证制度策略选择、“恰当有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成为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借鉴,另一方面呈现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维系信任的多种方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经验数据表明,食品安全风险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性关系。从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及其形成机理出发,提出食品安全风险的库兹涅茨理论假说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相关性假设,采用网络大数据挖掘工具采集2005一2019年间主流网络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风险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保守估计在人均GDP15172元(按照2005年基期价格折算)附近,当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越过“倒U型”曲线拐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开始进入下降阶段;食品安全事件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城市化水平和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对本省(区、市)事件发生数量具有负向影响,而农业产值则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与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前跨越食品安全风险“拐点”。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彰显出食品安全风险跨地域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应该建立跨地域合作治理机制,尤其是要以加工食品风险在供应链条上的跨地域流动与食用农产品风险的累积性为重点,健全食品可追溯体系,协同治理食品安全风险。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摘要:粮食是生存之本,是立国之本,更是强国之本。中国原是农业大国,本应成为农业强国。有了农业强国作根基,科技强国,工业强国、军事强国才能有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农业称之为第一产业,第一产业薄弱,第二,第三产业即使发达,也不牢固的。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一旦不能满足需要,或是出现了断供,没有了粮食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那其它一切都是空的,还谈什么发展?只有第一产业扎实了,其它产业才能稳固。我们试想一下,假如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那么,其它强国之梦也只能建立在薄冰之上,一旦战争触发,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人心恐慌不出一星期,内部就会出现动乱,怎能一致对外抗敌。自古以来粮食是第一战备物资,它不能简单地用价格去衡量,因为粮食无法用其它产品来替代,不象食盐,马上就能产出,且又能维持一段时间。而粮食生产需要几个月,人是饿不了几天的,更不要说几个月。所以粮食是根基,根基不扎实,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大国,特别是强国把粮食生产供给寄托在别国身上,那是十分幼稚的,更是十分危险的。而目前中国粮油供给现状已经出现了危机,例如玉米,大豆需要大量进口。不进口,市场就会出现严重断供,一旦断供很容易引起恐慌。而目前进口来的玉米,大豆却多数又是转基因品种,不进口又不行,进了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是否安全的问题。当然,目前国内市场食品安全不容乐观,由于分散经营,无法统一监管,农产品农药剂量严重超标,或用工业化工原料替代食用原料事件时有发生。现在说白了,只要不当场吃死人,生产者或经销者什么东西都敢放,人的道德底线已经到了无法容忍,食品安全危机四伏。而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大豆、菜籽等,目前虽然尚未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但不排除十年,二十年仍至更长一段时期后暴发出来严重的安全事故,毕竟我们对转基因农产品还需要一个认识再认识过程。我们不能将国民的生存权寄托在西方国家,更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不高而放弃粮食生产。一旦出了问题那性质比其它要严重的多。事实上,中国农业已经到了十分危机的时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面对当前食品安全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现状,人们愈发感受到“舌尖上的危机”,消费者采用用脚投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地退出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等主流食物市场体系,转而选择新开辟出的有机农夫市集购买食物。本文认为食品安全危机作为一项系统性社会问题,其存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主流食物体系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关,致使造成包括大规模—脱嵌式、长距离—大空间、链条冗长、信任危机等危机的围困。人们为应对工业化主流食物体系弊端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在社会心态、消费升级、产业主体、价值认同等多重社会诉求作用的催生下,以农夫市集为代表的替代性食物体系应运而生。农夫市集通过小规模—嵌入式、短距离—小空间、链条极简、信任递增等方面突破主流食物体系的围困,有效地实现了从“危”到“机”的转变,同时在既有食物体制之外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逆向选择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为主流食物体系提供一种有力补充。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中国10个城市成年受访者的调查,发现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感知风险水平较高,反映其对食品安全形势较担忧,且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存在信任危机。不过公众的感知控制力较高,普遍认为自己有保障自身食品安全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食品消费中仍然有较高的信心。研究证实中国公众在食品安全的知识层面存在着知识自负现象,公众自我评估的主观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实际拥有的客观知识水平,且真正对公众食品安全信心产生影响的是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这说明传统缺失模型所倡导的以科普、辟谣为主要形式的致力于教育公众、提升公众客观知识水平的行动能够取得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而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和感知控制力的提升能有效提振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运用关键事件访谈法和因子分析法开发消费者食品安全心理契约量表,提出消费者食品安全心理契约结构的六维模型:QMR-TPC模型,并采用实验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检验心理契约破裂对网络负面口碑的影响以及企业响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品质安全型破裂更易导致中心型网络负面口碑;道德规范型破裂和责任承担型破裂更易导致边缘型网络负面口碑;责任承担型破裂比道德规范型破裂导致的边缘型网络负面口碑更强。此外,积极的企业响应弱化了消费者心理契约破裂与网络负面口碑之间的正向关系。由此建议食品企业要主动履行品质安全、道德规范、责任承担三项社会责任。此外,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时,应及时对事件做出积极响应,以减少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作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种创新型经济模式,数字经济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因此,如何有效运用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成为该领域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影响,以及调查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数字化现状,为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数字转型建议,旨在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提高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可以有效传递农产品市场信息,激励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湖北省优质水稻生产区的119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以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为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了农户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模型揭示其影响路径。结果发现:(1)影响农户地理标志品牌参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生产规模、耕地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稻谷价格、农药残留检测等;(2)农户参与地理标志品牌减少水稻化肥使用量 16.29~16.90 千克/亩,减少农药使用量17.64~18.19 克/亩。(3)地理标志品牌参与主要通过品牌溢价和品牌维护两条路径影响农户当下和未来的市场收益,继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建议建设更多的绿色地理标志品牌,协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和化肥农药减量化目标,积极提升农户地理标志品牌维护意识,完善绿色农产品溢价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企业在生产销售食品时肩负着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本文旨在探讨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关系的深入研究,期望能为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