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并阐释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概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为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提供强大文化力量,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根本所依,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障自身文化安全,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构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巩固网络空间中华文化主体性,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摘要: 短短数年,“国图文创”闪亮崛起。多系列的国脉结构、千余种的国风佳品,给市场带来一阵国学国魂式清风。深化改革开放的“天时”,国家图书馆资源的“地利”,汇聚于2019年重组之文化经济生产力主体的“人和”。这支团队初露“新质生产力”的端倪,其以足够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强烈的文化主体性与高科技含量的流程运作,进行自身学理化的思想组织建设,集成化和系统化的核心业务建设、精品内容建设、营销渠道建设、合作共同体建设……故而,名品叠现、“名利双收”,在图书馆文创领域独树一帜。国图文创所贡献的依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科技化手段,以魅力化的文化主体性为主导,坚定走中国现代文明实现之路的成功实践,值得文化产业从业者品味思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及其在全世界范围的加速推进,伴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刻的转型。观念史视野内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实践的多维观照反思表明,现代化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问题上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针对“文化全球化” “文化现代化”复杂交融的现实处境,立足“文化主体性”反思、批判与理性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关系民族文化和现代化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中国本 位”“世界视野”的立场、胸怀和境界,以前瞻性的文化实践方略,坚定地推进以“文化中国”统筹和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价值观重构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文化建设思 想,其诸多理念和方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人类美好精神生活秩序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性、典范性以及 奠基性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25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再次创造了中国人民文化自觉自信的意义世界,由此呼唤出文化主体性塑造的新时代使命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更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的奋斗足迹不仅是对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回应,更重要在于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展现出党和人民在百余年奋斗的总体实践中所凸显出来的文化取向,这里所蕴含的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张力、文化自信的历史缺失、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建构的逻辑理路,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生与创新的基本叙事意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话语,在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现代化之问的过程中,以民族复兴的文化标识和文明形态来书写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二次”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09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醒是其生成的历史动因,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是其生成的外部张力。确立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力量、筑牢国家认同文化基础以及彰显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底色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建设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形成的依托、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国家认同、巩固政党执政地位、开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文化领导权,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复杂历史境遇中经历着艰难的文化跋涉,失陷于文化身份的遗失、哲学形而上学的荒凉、末日论精神的复活等多重文化危机。制度解体与转型的解构性起源为俄罗斯社会关系打上“解体”的烙印;全球资本霸权和市场总体性导致俄罗斯文化基础发生市场化突变;文化主体性遭到功能性分解。面对俄罗斯文化的整体失落与全面异化,当代俄罗斯左翼思想家布拉夫卡-布兹加林娜在“苏联怀旧”的时代症候中重返苏联历史经验,以主体性原则作为化解 21世纪俄罗斯文化危机的跳板;提出确立以创造性活动为基础的文化价值原则和社会主义文化空间。布拉夫卡对俄罗斯如何走出文化危机的探讨,同时切中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性问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秉承着主体创造性原则、客体现实性原则、辩证总体性原则,旨在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磨合与批判中,凝聚对人类生活有所规范的、对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共善意义的文化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主义、制度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这一冲击使得儒家经世致用理想遭受严重侵蚀。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不仅仅是以颠覆“旧史学”,“写自下而上的历史”之先河为己任,更为重要的是此后他引介、批判西方历史理论,又打破了中国史家全盘移植“西洋史”理论与方法、“根据西方历史模式来再建构和再诠释中国历史”的史学研究藩篱,形构了“一个近代中国批判西方主流文化的传统”,以“思想史的三个组成部分:主系、旁系、闰系”方法论为依据,呼吁构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三主系,这对建设现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有奠基性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逻辑。该理论聚焦文化自觉的生成机理,通过历史逻辑与价值理性的双重视域解构文化主体性的本体基础,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理论支撑;提出“文明形态演进论”三重框架,以“新型文化有机体”重构发展模式,通过“人类文明范式革新”提升对话格局,依托“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拓展实践场域,实现从历时性传承到共时性创新的范式转换;构建“三维定力强化体系”,通过完善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机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健全主流价值制度保障,形成动态适应的文化主体性再生产机制。这一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张力的理论范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发挥着灵魂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通过传承、融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间接地吸纳了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内的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主体性地位是在文化自信的理念支撑下确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体用贯通”和“明体达用”,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仍然是有体有用的。用“魂、体、用”来阐明马、中、西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仍然有借鉴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题眼”。在核心要义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统一,本质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在逻辑理路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根”“魂”为本、多元并包的理论逻辑,锚定方向、担负使命的实践逻辑;在时代价值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伟力,激活了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动力,展示了21世纪世界文明的倡导效力,从而推动探索并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主体性是确立现代世界的基本原则,文化则凸显了主体性当中“人”的存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先决条件,使其得以摆脱自然生命的束缚而能够享有“从过去、经现代、到未来”的文化生命。如果将一般性的文化主体性聚焦到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那么回首历史的前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轴心时代及其延长线上渐趋生成。步入到现代的岔路口,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之下形成了“榫卯型”的文化结构,一方面建构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敞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维度,深刻诠释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张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忽视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而文化现代化无法回避文化主体性的体认与构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文化主体性的内涵解析要立足“文化与人”和“文化自身”的双重维度。当下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必然逻辑必须考察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情境、实践吁求及其未来图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必须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大机遇,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下把握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探寻文化主体性建设的理论智慧,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取向中激发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在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下创新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实践方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民族文化主体内涵,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1980 年代至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其一,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历史与传统道德伦理关系的思考;其二,在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中, “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脉的寻找与呼唤;其三,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探索中,民间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将其摆在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哲学高度,将文化同宣传思想并列,阐释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揭示了党的文化领导权同文化话语权、文化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根本原则在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理性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世界视域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产物与行动指南,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为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解密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逻辑证成,揭示出近代因资本统摄呈现出世界性对民族性唤醒与侵蚀“论”的特殊样态,这也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向度的重要理据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坚守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动态平衡,形成捍卫自身文化、尊重他者文化、反对霸权文化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整体图式;指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战略目标,提出不仅要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巩固主体性立场、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还要以“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与思维树立世界性眼光、创设理想文化生态的实践要求。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