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资本账户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为全球协同推进碳减排提供了可能。在全球减排降碳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本文使用资本账户开放数据库(GKA0PEN),基于全球188个国家(地区)1999一2019年的碳排放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了资本账户子项开放对实现全球协同碳减排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三点:一是资本账户开放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邻近地区)资本账户开放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邻近地区(本地区)碳排放量的下降,其中,集合投资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直接投资市场四个资本账户子项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二是资本账户开放促进了绿色技术溢出和绿色资本溢出,为碳减排提供了中介渠道,这一中介作用在集合投资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直接投资市场等子市场中较为显著。三是经济距离权重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经济关联越密切,资本账户开放的碳减排效应越明显,加强经贸往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有助于实现全球碳减排。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亚洲和美洲等国家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地区,资本账户开放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欧洲或非洲更显著,这些地区在推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更容易实现协同减排的目标。本文从各国(地区)结合自身经济实际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引进绿色技术和绿色资本、丰富碳减排政策工具箱、以开放为契机寻求更多碳减排合作空间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优化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布局对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机制分析基础上,选取2006一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体上,东部地区处于高创新效率聚集区,中西部地区位于低创新效率聚集区;第二,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正空间外部性特征,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直接增长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基于三种不同空间权重实证回归中均成立;第三,互联网对东部地区创新效率的边际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空间外部性大于东部地区;第四,互联网对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研发主体内部空间外部性强度存在异质性特征。第五,互联网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的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输载体,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还能强化研发活动的空间外部性,从而优化创新效率的空间布局。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提升农业韧性是加快推进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衰减等诸多问题,深入分析流通业集聚对农业韧性的影响,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以2008一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熵值法和区位熵测算农业韧性和流通业集聚程度,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通业集聚与农业韧性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流通业集聚对农业韧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溢出效应下,流通业集聚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韧性存在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也存在积极影响。受到流通业集聚程度影响,流通业集聚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比较明显,中部地区次之,在西部地区不明显。流通业集聚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流通业集聚程度低于门槛值0.803时,存在促进作用;当越过门槛值0.803时,促进作用显著提升。基于此,要进一步发挥流通业集聚效应,加快建设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同时要促进地区间合作交流,加强农产品流通枢纽建设,继续为农业发展蓄势赋能。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 2017-2021年企业工商注册信息数据,在构造城市一年度层面创业活跃度指标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能显著提升创业活跃度,且作用效果表现为“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机制检验表明,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吸引外来投资、提高政府效率、推动技术创新三条路径提升创业活跃度。此外,优化营商环境能更具靶向性地促进创业文化氛围度较弱、政府创业关注度较低和科教资源丰裕度较少的地区创业活跃度提升。空间计量分析表明,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地创业活跃度提升,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创业活力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减轻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对技术创新的肘至关重要。基于2006一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市场供求法测度各地区的房地产泡沫,探究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机制,实证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存在资源错配、资金挤占和成本增加效应,显著抑制了某一地区的技术创新。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显示,由于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协动,地区房地产泡沫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会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而对地理邻近和经济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产生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协动性更强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现更显著。鉴于此,为有效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抑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适时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重视技术创新的成本定价,平衡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选取2012 ~ 2021 年我国30 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技术发展指数与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省(区、市)数字技术与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数字技术能够直接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创新水平提升和能源结构优化是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渠道;数字技术与工业绿色转型在空间上呈现出“高与高”“低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因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字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因地制宜推进数字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绿色转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或挤出效应早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但多数研究中并未考虑这种溢出或挤出效应随距离变化而发生的改变。使用1998年至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FDI 对于与其不同距离范围内本土企业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FDI 将产生溢出效应亦或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外资企业与受影响企业间的距离,当两者相距5公里的邻近距离时,内资企业会因强竞争机制而受到FDI 的负向挤出效应,当两者相距200公里左右的较远距离时,内资企业会因集聚机制而受到FDI 的正向溢出效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在中国化肥普遍存在过度施用的情况下,已有不少研究就如何实现化肥减量进行了探讨,但较少关注互联网对化肥施用的可能影响及潜在机制。对此,本文以“宽带中国”为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在2010-2020年中国33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对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具有5.2%和 6.2%的抑制作用;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更明显;③机制分析显示,减缓金融支持约束和农业机械化是两条农村互联网建设实现化肥减量的潜在机制:④运用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发现,互联网不仅对本市化肥施用具有显著减量效应,对地理和经济属性邻近的城市也同样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金融政策是推进经济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但在减排降碳实际效果方面存在减少还是转移的争议。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造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该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作用边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政策对试点城市具有显著的减排降碳作用,且能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地区产生邻地协同效应,其影响阈值约为300公里;区域资源禀赋过高、工业基础固化、碳中和进程过快三方面均不利于绿色金融政策促进降碳;绿色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是绿色金融政策减排降碳效应的两种作用机制,且后者贡献优于前者。基于此,建议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政策,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升级,合理规划政策试点布局。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偏向性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的角度出发,实证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碳生产率的重要动能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总体上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整体已发生偏向性技术进步,在资本一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节约能源,劳动一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消耗能源;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表现出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偏向不同要素的技术进步效果差异明显;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向性技术进步能够间接提升城市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出对资源型城市、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强的特征;此外,偏向性技术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反而会被削弱。研究结论为如何通过偏向性技术进步实现碳中和与稳增长的目标提供了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 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8—2020年中国28个省份1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建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数字化以及生活数字化具有显著增收效应。在不同的收入群组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机制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创业和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均是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2—2022年18个省份中97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机制检验,检验了县域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县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显著提高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县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显著影响和提高邻县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且在短期和长期内,县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显著促进整体县域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在基础设施对县域城乡融合的影响中或存在负面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全县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建立基础设施县乡协同发展机制,进而强化基础设施对县域城乡融合的支撑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带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0一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并且将区域创新过程分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阶段,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阶段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科技研发阶段作用效果最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效果最大,银行异质性表明城市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最小;从分区域分银行样本来看,在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金融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但是对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虹吸效应,并且发现这种效应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起。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丰富了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成果。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全国县域层面数据为基础,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衡量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能为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借鉴。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度。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地区更为显著。因此,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挥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数字金融作为数字化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基于中国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21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检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金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1) 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对邻近城市会产生不利影响。(2) 受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层次的影响, 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数字金融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3) 消费需求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是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其中, 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为此, 要推进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数字金融+产业” 的发展模式,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金融的步伐, 避免“数字金融鸿沟” 扩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验证了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高新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下呈现差异化的结果,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特大和中小城市高新区的建设更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从城市区域划分来看则差异相对较小;第三,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创新效应是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与路径。研究表明,高新区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制定高新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变革注入了新动能,对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13一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数据分析,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的时空演变特征;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检验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际间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表现出较强的惯性特征。从直接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及分地区检验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都能够直接显著地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且东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检验中,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资源产生“虹吸”作用,本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周边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中部和西部则完全相反,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2010一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港、澳、台、藏)的面板统计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空间模型、断点回归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首先,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具有直接驱动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及数字金融均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驱动作用,且在驱动效应估计中,数字基础>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平台。其次,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呈明显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即当数字经济发展到达网值后,则会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抑制效应,且拐点约在76%水平位置。再次,政府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约为22.7%。为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效应,中央政府应积极引导工业实体经济确立“数实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转型驱动政策的空间互联;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靶向驱动策略,发挥环境规制政策的潜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结构转型与效率转型的创新补偿效应,通过其带来的正外部性促进工业绿色化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数字经济是各类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商品流通渠道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我国2010-2020年县域面板数据,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电商下乡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进而选择三种机制变量进行机制效应检验。研究发现,电商下乡加快了县域内不同区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且对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和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域农村三产融合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农村三产融合程度,而且通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改善融资环境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空间计量结果表明,电商下乡不仅促进了本地农村三产融合,而且对相邻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各省市应紧抓电商下乡政策,促进农户经营模式改革,打造农产品数字化流通新产业,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