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内容提要:1949-1966年的诗歌广告从诗歌价值指向、诗风、诗情、诗语和诗体等维度,修复与重构了"新的人民的诗歌"唯一"正统"与"合法"的形象,别样的形象元素彰昭了"当代"诗歌的新面相与新气象。不过,"当代"诗歌广告文本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编码方式模式化、意识形态话语操控和难以祛除的文本"匠气"等问题,"当代"诗歌形象的构筑在特定的向度中艰难展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提要在1949一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文学语境下,郭小川因创作和发表一系列诗作而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在郭小川诗歌创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有意味”的诗歌批评圈,“私人批评圈”的体验式审美批评既持续有效地激发了郭小川探求蕴藉个体生命体温和“嘈杂声音”的诗歌图式,又让他渐趋闯入充满未知风险的创作“迷阵”;“解放区批评圈”的批评不仅隐蔽而深刻地规训与重塑着郭小川“追新逐变”的诗歌理念,同时也击垮了他进行精神探险和诗歌实验的自信。郭小川的诗歌困境从一个侧面真实呈现了当代诗歌批评“圈子化”现象的诸多问题与弊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诗集是诗歌进行集束式"二次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诗歌生产语境中,"十七年"诗人努力破除现代诗集命名传统形成的思维桎梏,在诗与意识形态之间探求若干独具时代特质的命名法则,借此有效提升了"十七年"诗歌的"辨识度"传播。颇具悖谬意味的是,这种命名法则又生成另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语词选择与组合"成规",并汇聚成一股潜在的"自反"力量使诗歌"辨识度"传播效能渐趋式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广弘明集》卷三〇集中载录晋唐 41 人 131 首佛教诗歌,除 7 首唐诗外,其余均为六朝诗,这几乎是现存六朝佛教诗歌的一半。而靠《艺文类聚》等书存录的诗歌,多经删节,故完整的六朝佛教诗歌,大部分靠此卷才得以保存,该卷对六朝佛教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只有一卷,却是现存第一个晋唐佛教诗歌总集。该卷诗歌基本抄录自六朝别集,文中明确提到就有“庾( 信) 集”与“江令公( 总) 集”,较多保存了原貌。元代以前《广弘明集》主要靠《大藏经》传播,文本相对稳定,比唐宋类书、总集、史书等书所载平行文本也更完整、更可靠。然而,自明清以来,普受吴惟明刻本妄改底本之干扰。而今,近十种早期写刻本《大藏经》已备,有必要以《广弘明集》为基础,重新整理六朝佛教诗歌,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三分法也存在着“变体”:强调“子史"的并立即议论与叙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在乾嘉汉学的时代背景下,考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这一体系。诗歌既可能兼包“理、事、情”三者,又在整个文学分类体系中作为抒情文类的代表与“情"对应,故而诗歌与“理、事、情”具有双重关系,而加入以古文为主的这一分类体系,既符合诗歌源于六艺之一的学术史事实,亦有利于丰富这一体系的理论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海子分别在1986年、1988年完成了两次西部之行,这两次游历对他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除了在西部漫游时在地写作的诗性直觉,其后西部内化为其创作的诗性经验。也是因1986年的第一次西部之行,海子的长诗完成了从“水”系列向“土地”“太阳”的转折,并形成了他架构长诗的地理空间。由此,西部成为海子诗歌的中心,继而成为他诗歌的方法,这是解读海子诗歌尤其是长诗的重要视角,也为重新理解“西部诗歌”提供了新思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黄庭坚诗歌的转折主要有表现对象的转换、表达方式的变化、情感状态的起伏、叙事内容的曲折 和时空变换五种主要形式.在表现对象的转换时以平行、对立、冲突的结构形式对应不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 的变化中通过个别词语的双关作用连接上下文;在情感状态的起伏方面使作品呈现出抑扬变化的抒情效果, 表现复杂的心态;在叙事时通过曲折的表达增加情节吸引力,展现祸福变化的无常人生;在时空变换上很少依 靠题画诗的突然性叙述层级变化追求震惊效果,而多表达对画面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宋诗在唐诗意境美之 外,通过表达形式的探索,构建独特美学风貌的追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用典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代已开始萌芽,当时的用典以直接引用为主。春秋时代的赋诗奠定了以切合情境为主导的用典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用典超越了径引成语与史事的阶段。随着成熟的文人诗出现,用典从“套语”中挣脱出来,典故与原文语境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诗人由“引 事”而“用事”,致力于以自己的语言运化典故,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用典水平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指标。典故并不是封闭的“资料库”,而是能通过衍生、扩展、转移等方式与时俱进的有机系统,使古典诗歌长久保持活力成为可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观点,将人类的文化记忆分为四十年、八十年两个边界值。南宋不同时期诗人对北宋故都汴京的文学书写演变轨迹也与此吻合。徽宗、南渡文人等“靖康之难”亲历者,以亲历或记忆中的汴京城为抒情对象,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刻思念;而成长于南宋的诗人,则更多以想象的方式描绘故都,抒发恢复之志;南宋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延伸,复国理想破灭,对故都汴京的文化记忆消退,一些诗人笔下的汴京诗也逐渐走出了“靖康之难”的传统主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刘秉忠是蒙元王朝的开国重臣,也是元朝初年存诗较多的一位诗人。他论诗讲究炼字炼句、声情并举,在尊唐合古的观念下,追求清雄骚雅的诗歌风格。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妙悟兴圆、诗酒同宗、元气仙风等理论,在诗学史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而这些理论,又与其身份相关联。辅臣、高僧、散人,是刘秉忠政治身份、宗教形象与自我认同的反映。他将三教思想熔铸于诗歌理论之中,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值得学界关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艳体向来是诗坛的边缘题材,不入诗道正统,直到近代,才出现创作热潮,甚至呈现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南社艳诗批评的兴起就深受近代香艳文学风潮的驱动。香艳文学风潮的发生受到社会思想的转变、娱乐文化的发展、文艺思潮的沾惠和个人情感经历等四重因素的影响。具体批评围绕尚情诗学和书写规则展开。前者承续袁枚性灵诗学遗绪,后者将“情文相生”作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点破诗歌的富贵气象;既体现出传统诗学印记,又嵌入近代革命语境。南社的艳体诗批评试图发掘艳体诗的正向价值,将其带到更广阔的公共批评空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与谢芜村创作了大量“和陶”作品,涵盖诗歌与绘画两种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芜村运用“换骨”和“夺胎”两种手法,对渊明诗进行再创造。其中,“换骨”之作延续了华夏古典桃源梦的原生意象,而“夺胎”之作则在借用陶渊明诗文意象的同时赋予其全新内涵,将“世外桃源”转化为“世内桃源”。在绘画方面,芜村创作了陶渊明的画像和以桃源为主题的画作。陶渊明画像系列展现了芜村洒脱的心境,而桃源乡画作则保留了中国传统桃源画作中的意象,成为文人隐逸的自娱之所,亦是拒绝外人涉足的理想仙境。相比之下,芜村创作的“世内桃源”俳句,不仅是对德川政权专制话语的反抗策略,也回应了读者对高雅诗意的追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海洋诗歌作为孕育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传承脉络。以丘溶、钟芳等一批海南本土士人创作的大量海洋主题诗歌为研究基点,通过梳理海南明代海洋诗歌的文学内涵,剖析其鲜明特征,进而提炼其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海洋意识、传承海洋精神、创新海洋文化,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陈超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从生命诗学到历史想象力的论述,为当代诗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洞见;与之同时陈超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其生命诗学与历史想象的践行者。陈超的诗歌写作历程体现出当代中国诗歌从圣词风格、神话诗学到生活叙事的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确认了“南方诗歌”的独特诗学价值,其所建构的诗学理论可用于对南方诗歌的批评。“南方诗人”执着于对诗的热爱,他们在生活的低处写诗,关注变革社会中的底层现实,抒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诗意建构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洗刷了汉语蒙上的种种尘垢,展现了诗歌应对变革时代复杂社会问题的自信,同时也坚定了人们以诗歌重建诗意生活的信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猿”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在白居易笔下具有多重情感意蕴。在不同境遇和思想观念影响下,白居易赋予“猿”意象不同的情感:“猿”意象或表现诗人贬谪失意、羁旅思乡的悲苦心情,或寄托着其离别相思、孤独寂寥的忧愁情感,或展现其闲适自在、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白诗中的“猿”意象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白居易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探究其情感变化背后的根源,进而体悟其“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思想观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以诗论诗是陈超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技艺与智识。锻炼词语以捍卫纯粹,置身过去以承续历史,深入时代以甄辨是非,持守诗道以融入人类诗歌共时体,是其中豁然显明的四个基本立场。研究陈超的“诗论诗”,固然有助于把握诗论家陈超的批评构架,但更重在可以触摸诗人陈超的言语肌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摘要]在1949~1966年文艺“大众化”的传播潮流中,当代诗歌传播出现了诗画并置与融合的互文现象抽象的诗歌符号与直观的图像符码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而隐蔽的关联。一方面,图像作为诗歌文本特定情境的修辞编码和意识形态的“镜像符号”所具有的强大隐喻力量点燃了读者的读诗热望并启动其诗歌想象;另一方面诗歌作为图像叙事和意义生成的预设框架又深深锁定图像符号的阐释向度与深度。由于当代诗歌诗画之间缺乏相互指涉的异质、互否或对立元素因而难以彰显相异文本的审美张力和意义增值空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山水诗在译介入异域文化时不可避免地遭遇两种文化的双重塑造与融合而产生变异,这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从形象学角度以王维山水诗作为研究案例,观察王维的山水诗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翻译呈现出不同形象,发现王维的山水诗经历了片面刻板到贴近原貌的形象变迁。这一历程表明,王维山水诗自身的独特魅力精神与异域文化的诗学需求,共同对其诗歌的形象产生折射。这也体现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同阐释、理解和融合的过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入诗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在林景熙存世的85首七言律诗中,包含数字的诗歌数量高达76首,可见其数字运用之多.林诗不但数字运用甚多,且手法纯熟.其入诗的数字不仅有如“一”“二”等自然 数字,还大量存在如“千”“几”“独”等包含数字意义的特殊数字.林景熙七律中的数字运用除了频率高这一特 点外,还具有组合多样性、位置丰富性等典型性特征.诗中数字的存在对于诗歌事物的描写、场面的描绘及情 感的抒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