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变革特质与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发展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和基础,其变革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立到内涵式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思维方式,彰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关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四十多年来,其发展理念历史演化包括科学化理念、专业化理念、系统化理念和内涵式理念等内容和阶段,形成新的表达和样态,呈现驱动因素的多样性、内容关切的兼顾性、逻辑转化的时代性和格局视野的宏阔性等特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念的创新,应当反映在新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坐标下学科建设的应然方向、理然选择,把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矛盾和基本立场,提升育人实效性和协同性。

  •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革命文化作为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等伟大实践的思想观念集合和政党精神象征,孕育了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革命文化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资源,就弘扬革命文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涉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革命道德和革命文艺等内容,传承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文化理论,总结和汲取党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历史经验,契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新征程践行弘扬革命文化要明晰思维方法、优化话语创新、关照空间拓展和夯实保障体系等,坚守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立场、原则方向和恢宏视野,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供给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大学生阅读素养教育评价的特征、问题与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大学生阅读素养教育评价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评价逻辑从分隔转向融合、评价文本从松散无序转向系统建构、评价内涵从单向逻辑转向多项表达、评价理念从结果导向转向学生中心。为推进大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可持续发展,应关注评价中的理性失衡、评价失能、关系隐退、技术缺位等问题。在理性层面,面向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评价。在主体层面,突出“评价”成效、推进“学生参与”。在关系层面,转向“关系性”对话、彰显“欣赏型”评价。在技术层面,促进技术“增能”、提升数据“赋能”。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学习模式发展审思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学习模式是育人范式“时代答卷”的守正创新、破解德育“人学空场”的实践回应、始终遵循“育人规律”的发展必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体验内客与思想解惑“脱钩”、体验过程与技术进步“脱节”体验评价与人本关怀“脱离”的困境挑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学习模式要建构体验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交互链接、推进数字技术与体验场景的相互融合、注重外在体验与内在体悟的转换实效的实践路向。

  • 主体“意欲”与文化——梁漱溟文化主体性思想探微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主体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经历了从思维形态、意志形态、欲望形态到实践形态的演进历程。面对主体性的问题,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之人梁漱溟根据儒家哲学的生命性特点,反思主体性概念的演进历程中的问题,通过对主体性的概念界定展开了本体论的思想建构,建立其文化保守主义的跨文化哲学体系。文章从梁漱溟建立在“意欲”主体基础上的文化哲学来反思这种观点,以推进学界对梁漱溟的文化主体性理论的研究。

  • “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础性因素与建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但在实然层面却呈现出“教师叙事”多于“学生叙事”的样态,其实质即主导性突出、主体性发挥不足。因此,聚焦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颇具现实价值。以F 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对60名大二本科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和初始语料获取,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究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实际期待。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期待主要聚焦于课堂获得感、学习兴趣被激发和适宜的时空结构,诸因素间的有效互动形成了“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进而在不同维度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功能的发挥。鉴于此,研究提出了“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究满足学生对课堂获得感的期待、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合理优化时空结构的可行性建构路向。

  •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基于空间正义的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1-10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空间正义是一种城乡空间发展及社会正义问题在空间上的投射,是对社会空间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中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遵循,可以通过相应的顶层设计与价值引领实现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立足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从空间正义内涵及特性出发,正视乡村空间非正义现实,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对客观规律的充分尊重、空间权益的有效保障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空间正义需要,从宏观层面的空间制度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空间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微观层面的空间生产的均衡配置等三个层次,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空间分析维度,并阐述其在中国语境下的逻辑理路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同构性,为我国乡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参考。在空间正义视域下,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与实践路向在于:坚持群众需求的价值导向,树立空间生产为人民的正义观;构建完善的空间分配格局,发挥促进公平正义的最大效用;加快制度创新与改革,保障乡村地区居民的空间权益;尊重乡村差异性文化,打造正义性的多元空间文化。

  • 韩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起源、演进及政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韩国作为东亚现代化“雁阵”中的“居中者”,其乡村振兴实践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通过对韩国乡村振兴政策的展开进行梳理和评价,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变迁包含着明显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形成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韩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演进逻辑大体经过了颁布《农业基本法》和“新村运动”(1952-1979年)、颁布《农业·农村基本法》和乡村工业化(1980-2003年)、制定《农业·农村综合对策》和归农归村(2004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展现出从社会政策依附于产业政策,到在产业政策中设计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政策,再到社会政策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依托,最终完成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转向。把握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阐释韩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体系,其政策实践还可以为东亚其他国家提供经验和镜鉴。

  •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蕴及实现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农村宅基地法律法规面临着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遇到新矛盾、宅基地管理政策失灵等系列挑战,因此,宅基地“三权分置”适时提出。学界对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意蕴莫衷一是,研究发现,“宅基地所有权+成员权+用益物权”的观点更具科学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要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权能构成并通过宅基地专门立法给予保障;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必须建立宅基地资格权的登记、置换和退出制度;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可通过扩大和转换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来实现。

  • 终身学习视角下推进职普融通的价值意蕴、历史演进与行动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职普融通是新时期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强调了教育的贯通性和连续性,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历史逻辑看,终身学习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的终身化、满足社会需求等理念贯穿了新中国成立后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探索的四个不同演进阶段。推进职普融通政策的落地要结合终身学习的特点,从系统思维出发,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畅通面向终身发展的互融互通通道,搭建服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桥梁。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行为规律及引导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 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 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逻辑、难点与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0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不仅是经济发展、人民民主的需要,亦关乎高校学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呈现出稳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难点,适应性目标游离:见技不见人;适应性政策失灵:产教合而不融,适应性活力不够:校企主体失范,亟需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一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深化立德树人理念;二是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学深度融合;三全面优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 类型化背景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旨归、发展演进与未来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技能发展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遵循牢守职业教育初心的育人使命、以教育强国导向的治理变革、以“强就业”和“高技能”为表征的实践取向和以数字重塑供需匹配的技术赋能。根据其发展脉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重衔接”、深化发展阶段“突规范”和扩大规模阶段“显特色”的演进发展。作为目前我国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需要采取构建优质标准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协调与职普教育外部融合;建立特色标准体系,激发学校内部活力的高效质量保障制度;优化标准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监管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历史脉络、理论基础与未来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自信的话语表达。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启蒙与学科奠基、改革开放时期的快速扩张与学科初步成型、21世纪以来的内涵提升与理论深化三个主要阶段。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受国际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又根植于我国本土实践与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等的价值导向,形成了数字赋能、产教融合、职教出海、乡村振兴等多元功能的实践探索。未来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知识体系应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夯实认识论基础,实现从“技能本位”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跃升;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推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发展跨学科研究范式;三是构建特色话语体系,提炼核心概念,建立国际传播渠道;四是完善学科体系结构,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多元互动架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 ——基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视角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是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包含从区域到国家的不同认同层次,包含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俗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基础,多民族民俗传统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向度,乡村振兴实践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发展路径。要增进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差异性,提升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的辨识度,突出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智慧,民俗生活共同体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土壤和传统根基。新时代民俗生活共同体建设立足于中国多民族民俗传统的历史实践、现实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驱动的综合的自我更新,通过多民族民俗自身持续生成变化和加强主体性的推进策略,将民俗传统的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进程中,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