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的多维空间集聚:进展综述与理论框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并随着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维空间集聚的发展趋势。认识产业多维空间集聚格局特征和演化机制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也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现实需求,亟须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产业空间的内涵外延、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空间集聚的测度方法四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对产业多维空间集聚的新认识,继而结合对产业多维空间集聚的内涵辨析,构建基于产业维度、要素维度、尺度维度三维度空间,兼顾主体要素、作用机理、格局演化、布局优化四方面动力学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方面。

  • 增强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的研讨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了区域规划在实践中面临的衔接难、与其他类型规划关系不清晰、编制内容表述不一致等问题;继而从顶层设计、核心抓手、协调机制、理论基础、保障体系5个方面剖析了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规划应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理论导向”相结合的思路,明确其规划定位与改革要点,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 科技战略情报实践与思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 / 意义]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凸显,科技政策议程也面临着变革转型,以应对国际上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为感知科技发展的态势,各国普遍开展数据智能驱动的科技战略情报实践。[方法 / 过程]通过调研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 叶创新管理 - 战略情报管理的工具与方法- 指南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公开的 叶科学、技术、创新政策议程曳、美国近期开展的国家关键技术评估后发布的 叶保障美国的未来:关键技术评估框架曳、欧盟委员会的联合研究中心的 叶欧洲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曳、日本 叶研发俯瞰报告曳 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 叶科学结构图谱曳 等报告研制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科技战略情报支持“证据决策”的议程。[结果 / 结论]科技战略情报的要义是为决策提供数据、知识与证据,战略情报运作周期模型是 DIKI,面向科技政策问题的战略情报数据基础设施及其分析模型、指标和工具,在组织中建立专门的战略情报机构,理解并利用科技战略情报数据并自觉地将其纳入“证据决策”议程,以及把不同类型的战略情报结合起来使用已经成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应具备的技能,科技创新政策制定者应承担起与监测科技创新系统和政策有关的大量行政数据的生成、维护、完整性和可获取性的责任。

  • 全球视域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国际经验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制度至关重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注重发挥政府在重大科技研发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动能和经济贸易5个维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世界前沿国家、高收入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发现,2000—2020年中国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且与发达国家总体差距减小,经济动能和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大,经济贸易差距较小。同时,提出应继续从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提升经济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4条路径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大模型赋能政民互动的运行逻辑、潜在风险与规制策略——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的分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摘 要:[目的/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模型赋能下的政民互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数智社会中人民群众路线的延续。大模型凭借其上下文学习和思维链推理能力推动政民互动领域变革,特别是大模型“拟主体性”冲击传统的政民互动系统,正在重塑一种新型的政民互动网络结构和关系。[方法/过程]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构大模型与政府、公众联结的行动者网络,分析从网络到生态的机制建构,研究大模型嵌入政务领域的叠加风险及其规制策略。[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涉及到数据的解析与流动、信息转译,以及大模型与人类偏好对齐。综合生态和信息观点进一步发现:大模型在支持政民互动生态型组织建构方面,形成了动员机制、扩展机制和融合机制。通过大模型赋能政民互动的分析,本研究为大模型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生态型组织建构提供理论阐释和实践参考。

  • 基础设施OFDI对东道国的经济与环境影响——以“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重点国家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利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基础设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代表性国家各部门总产出、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拉动了东道国的GDP 增长,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帮助东道国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导致的东道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为有限,且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

  •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的经验证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党的二十大后,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功能定位推进,因其现实意义而成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数据库进行合并匹配,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DF模型测算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展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领域,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产权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提升幅度最大;同时,垄断性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比竞争性行业好,这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产权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尤为明显;此外,外商投资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刺激了企业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能力。这表明,在未来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考虑资本结构的多样性,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垄断性行业,因地制宜地加快各个地区的改革进程。

  • 国家目标下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以极紫外光刻机为例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产业权力是一国在战略性产业国际体系中影响其他国家行为和利益以维护本国利益或相对优势的能力。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最终指向也在于谋求产业权力。产业权力的形成是国家与市场互相嵌入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权力结构及其 形成过程,并以极紫外光刻机为例说明美国如何利用开放的市场机制完成其产业权力构建。研究发现,美国通过设计愿景、投放资源、定义规则等方式,成功在极紫外光刻机创新生态系统中嵌入了产业权力,实现其对极紫外光刻机产业的控制。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调和国家战略控制与市场追求行业利润的目标差异,这为新型举国体制在国家战略目标下动员和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发挥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 “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其经济地理学定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在归纳我国“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新趋势和值得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条经济地理学定律:①国家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共生的,不存在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国家现代化。②区域地域功能的结构特征和区域之间经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决定着城乡和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状态。③实现现代化时期与小康建设时期不同的是,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已成为主导和决定性因素。④依托比较优势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是提高国家现代化整体效能的基石,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水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改革的重点。最后,文章还对“十五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适应性策略进行了初步讨论。

  • 高质量AI 数据体系面临的数据版权困境、 应对策略解析与实施路径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版权数据诉讼纷争频发,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版权保护困境成为构建高质量AI 数据体系面临的关键堵点和现实难题。[方法/过程]本研究在研究梳理人工智能数据版权保护相关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总结了应对数据版权困境的六大代表性做法,对比解析了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结果/结论]针对人工智能数据版权困境,即暂无既能促进人工智能版权数据供给又能兼顾数据版权保护工作的最优解问题,本研究在充分参考六大代表性做法解析和结合中国具备的四大独特优势基础上,研究提出系统妥善解决数据版权困境筑牢高质量AI 数据体系的总体实施路径构想,分别为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数据版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推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版权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数据版权相关立法并推动行业自律,以期对加大中国人工智能版权数据供给、制定相关政策和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讨论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文章首先从主体功能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等3个科学内涵出发,评价了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价值和实施成效,揭示了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之间存在突出的发展差距问题。其次,基于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指向,主要包括: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配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和叠加功能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制度,创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蓝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新体系、形成综合功能区布局的制度。最后,还就主体功能高质量发展和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重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在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新时代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也必将成为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