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古代中国山水画空间问题探究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近代以来,在外来理论旅行并对中国固有传统产生冲击的语境下,中国学术界对空间问题及其相关理论的讨论,出现了将外来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传统问题的理论“硬接轨”。在讨论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问题时,人们大多缺乏对外来空间理论的历史意识、语境意识和反思意识。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维新是尚”的“新传统”思潮的推动下,古代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研究,在盲目追逐理论“热点”的思潮中陷入“以西格中”的尴尬境地。本文提出,并非任何外来的空间理论都适合解释中国传统艺术的空间问题。回归古代典籍,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优秀遗产,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就“空间”的性质而言,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并非物质性的实存空间,而是一种以独特艺术方法表征自然山水的抽象空间。在创造山水画抽象空间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成为圣人贤者的核心观念,士大夫们自觉将“体道”和“悟道”作为表征山水空间的最高宗旨,使山水空间成为“道”之符合自然的显现,建构了以“天地人”为核心的宇宙空间观的基本框架。在表征空间的方法上,古代中国山水画从来都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绘与再现,更不是世俗的或外来理论所谓的对“如画美景”的表现。以欧洲的“透视”理论或者其变体“散点透视”来解释古代中国的山水画的空间,是近代以来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和曲解,是典型的“以西格中”的理论“硬接轨”。古代圣哲主张以心灵之眼,将天地人一体的宇宙空间收纳于内心中,将山水、虚实、空白、远近、高下、大小等统摄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构想之中。表征自然山水的最高境界,并非世俗所谓“悦目”和“悦心”,而是圣哲所谓“体道”和“悟道”的“畅神”。

  • 比较文学文献学: 五山文学唐风地名的来源与使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注释地名是古典文献学注释的主要任务之一,比较文学文献学也需要注释地名,既要注出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也要注出地名的交流关系。日本五山文学的唐风地名非常丰富,日本地名辞典也很丰富,但有关唐风地名的词条并不多见,给阅读与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唐风地名是日本本土地名的中文别称,是中日交流关系的产物。唐风地名与本土地名的对应关系,唐风地名的中国来源、构造,这些都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注释任务。五山文学只用唐风地名,几乎不用本土地名,这是五山文学与母语文学的一个分界线。

  • 符号嵌构、空间破局与话语实践:融媒图景中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基于内生文化动力、探索新时代下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新路径,已成为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过程中必然的时代课题与历史选择。通过透视融媒图景中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媒体以物质叙事、心理叙事、社会空间叙事三者互构中华民族整体历史叙事结构,以一种互惠层叠的方式还原人类文化遗产的系统动态诠释,打通互联共融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立足于媒介全球在地化的现代考古语境,依据本土历史建立以文明源流为基础的“中国故事”话语体系,是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的突围之路。

  • 为中国抽象艺术“生产出回忆和希望” ——孟禄丁艺术的文化记忆三部曲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孟禄丁的艺术之路一直行走在抽象艺术的“语言纯化”与东方文化的“身份认同”二者的巨大张力之中。所有迹象表明,孟禄丁呈现了抽象艺术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记忆上从“逃离”到“回归”、再到“重构”的三部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身份”的逃离到“文化记忆”的回归,抽象艺术在孟禄丁这里不再是创作手法与策略的简单运用和调整,而是为中国抽象艺术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生产出回忆”也“生产出希望”。

  • 抽象艺术具身化:孟禄丁审美心智的认知延展与具身转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孟禄丁在中国艺术界多以“纯化语言”和抽象艺术“离身美学”的代言人形象出场。事实上,孟禄丁抽象艺术的话语方式是“具身的”(embodied)而非“离身的”(disembodied)。从当代认知美学角度看,孟禄丁抽象艺术具有三重知觉维度:“人机交互”而非“机械设定”、“文脉嵌入”而非“情境抽离”、“媒介延展”而非“材料固化”。也就是说,孟禄丁艺术经历了从“离身美学”到“审美具身化”的知觉转向,“抽象艺术具身化”才是其抽象艺术的核心理念与知觉进路。

  • 由器物到博物:“全民抗战”背景中的早期博物馆实践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本文以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比较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博物馆学理化演绎、体系化建构和区域化拓展的过程。关注早期由沿海、西北、西南向国立博物馆演变的历程,从收藏理念、组织制度、文化传播和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伴随着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其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中的转换。文章以国立、省立和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博物馆机构为研究对象,以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等代表为主要研究区域,着重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为代表的个案机构为观察对象,发现在抗战的时代语境中,本土的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古物南迁”的责任,也开启了学术考察、民众知识普及和临时展览策划等诸多工作,与“博物学”相关的研究者、考察者和工作者,发生了特殊政治吁求的学术转型。本文认为博物馆的演变历程,侧面折射出学界对本土文物流失、区域文化漠视和殖民文化冲击的警惕。本土博物馆的建设,呈现出学科萌发、民众知识普及、国家民族思考,进而发展为“统一全国抗战”宣传阵地的趋势。这是学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总动员的意识自觉,也是从抗战文化到文化抗战的积极探索,逐渐孕育出了具有平民主义、多元主义倾向的馆藏、展陈和学术成果。

  • 隐私关注、自我披露与隐私边界管理的互动:对用户社交媒体倦怠行为发生机制的再讨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摘要:[研究目的] 探究用户隐私如何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行为,创新用户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论解释,提高用户隐私安全性,优化社交媒体用户服务。[研究方法]研究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引入隐私边界管理这一调节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隐私关注、自我披露、隐私边界管理和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讨论隐私对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结果显示,隐私关注越高的人隐私边界管理意识也会越强,但不断模糊的隐私边界降低了隐私边界管理的实操性,会使人产生“倦怠感”,转而采取更为消极的隐私保护行为——“抑制”,即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或终止在线行为。另一方面,虽然用户会担心自我披露带来的隐私风险,但隐私关注并不必然降低自我披露意愿,相应地也不能直接造成社交媒体倦怠。隐私边界管理与自我披露意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人们会通过隐私边界管理为自己设置一个安全的隐私披露范围,控制隐私边界的连接、渗透和所有权。

  • 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之再鞫与定谳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百余年来,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难以定论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作为整体运思的“两篇”与“两考”。目前尚无实质性证据表明《新学伪经考》成书早于《辟刘篇》,据新见廖平信函,《周礼删刘》曾与《知圣篇》一起被携带至粤,康氏得以了解“尊今抑古”之说全貌。嘉道间,学人以优劣判分今古,彼此并非截然对立。1888年,廖平由《续今古学考》分作“两篇”,首次在抑古与知圣之间构建起经义关联。1890年起,康有为循之作“两考”,力证黜伪是尊孔的必然前提。这种著述形式与思维逻辑是廖、康唯一完全相同之处,据之可定谳该公案。但并非意味着康氏存在抄袭之举,二人今古学体系全然不同,由此可略窥清末思想界的内在分裂。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革命竞赛”的运作模式与实效一基于组织激励视角的分析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有效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中广泛发起和推广“革命竞赛”。“革命竞赛”是如何运作的?这一机制对党组织及根据地产生了何种影响?其背后的激励逻辑是什么?文章对“革命竞赛”的运作模式和实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层级化的“结对”竞争机制、绩效与政治荣誉及政治路线挂钩的原则、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的作用及由内而外的扩散激励方式共同构成了“革命竞赛”的运作模式。通过“革命竞赛”,中国共产党迅速开展了包括党员发展、扩红运动、拥军运动、公债推销、春耕生产等方面在内的工作,各级党组织乃至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乡村社会被引入革命化的轨道之中。然而,这一机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摊派主义、恶性竞争和过度聚焦等负面影响,对此,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地纠偏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着“革命竞赛”的积极作用。“革命竞赛”的激励逻辑在于代表“无产阶级的先锋”这一信念将组织的宏观目标与个体的微观目标统一起来,进而产生强激励并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增强对革命时期党组织激励机制的认识,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的理解。

  • 舆论的逆流:冷战语境下《芝加哥卫报》塑造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及其外宣策略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报刊《芝加哥卫报》书写了中国共产党是民权运动的支持者、黑人同胞的亲近者和中国现代化的缔造者形象。《卫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多样化书写以达到寻求外部支持、倒逼美国政治改革、解构白人统治话语体系的复杂诉求。《卫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突破了冷战时期美国国内主流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刻板认知,展现了舆论场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剖析这一案例,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宣工作提供以下启示:首先,应充分认识国际传播受众的多样性,注重传播策略的精细化和针对性;其次,聚焦传播受众与中国价值理念的共鸣点,以共情叙事创造共识;最后,应厘清传播受众对政党形象的历史认知,基于历史积淀优化传播策略,以构建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叙事国际传播格局。

  • 论毒品概念的固有违法性及实践认定标准反思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

  • 统摄·保举·掣肘:明清山东曲阜世职知县的选授与废除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世职知县”是明清时期曲阜一邑所独有的治理模式。此项制度旨在保证孔子后裔不受他姓统辖,以此彰显朝廷尊崇儒学、优待圣裔的美意。但在运作过程中,世职知县与衍圣公、孔氏族人因宗法、公私、权责上的矛盾而冲突不断,以致曲阜治理弊病丛生,使制度饱受争议。为此,朝廷不断更改世职知县的选授标准、选授范围、选授流程和保举人数,其结果是衍圣公保举权不断式微和朝廷掌控力不断增强。世职知县从不断受限到最终废除,折射的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和国家大一统的意图,也反映出孔氏大宗与小宗、族权与政权、地方与中央的权力消长与博弈。

  •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纠缠:中国当代艺术十年动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身陷全球化旋涡。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其自身在国际上知名度的增长,其宿命化的身份焦虑反倒与日俱增。在貌似多元化、碎片化的景观之下,涌动着集体的暗流。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组团出征,仪式化地表达了中国当代艺术确证自己在全球化时空中主体性在场的集体愿望。作为回应,“再中国化”成为部分批评家推动的潮流和众多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选项,并在国内系列大型展览的主题设置中得到曲折显现。同时,受“全球在地化”观念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展开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在地性实践,前者与“再中国化”连片,后者与“艺术乡建”相接。随着艺术乡建遍地开花,“谁的艺术乡建”之问应运而生。在激烈争论的过程中,双向对流的“全球化”与“在地化”接受了中国本土历史感的潘染,被置换成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结果,“再中国化”与“再现代”越来越近,在它们擦出火花的刹那,闪现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方位的回光。

  • 为国守史:我国散失海外档案数字化回归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史在他邦,文归海外。近代以来,中国大批档案流散海外,过往实践经历显示出散失档案的实体回归难度较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为散失档案回归探索新的数字化路径。根据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数字化回归”理念,从文化传承视角出发,通过历史回顾和困境剖析,结合卡塔尔数字图书馆“数字遣返”计划和“汉典重光”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案例,阐述归纳出散失档案数字化回归的文化传承价值、协同合作趋向和技术支撑需求。围绕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维度提出了散失档案数字化回归的未来策略导向。

  • 孝为德本与《孝经》为“六经之宗” ———立足马一浮先生《泰和宜山会语》《孝经大义》的考察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文从学理、文献和历史文化等角度,对马一浮先生“《孝经》为‘六艺’ 之宗”的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马先生构建的“六艺统诸学”“《孝经》统六艺”等体系, 对系统认识儒家经典的意义,大顺读书次第,快捷地掌握儒家经典实质,具有以简驭繁、 握本执要的功效。

  • 重塑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建设、教材更新与教学叙事策略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出版30周年之际,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指出目前中国档案事业史存在学科建设不足、教材老化的现象,对此首先提出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对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内容结构学理性特征进行提炼,具体而言要对中国档案事业历史演进脉络进行时序性梳理,对档案学理论和知识框架进行逻辑性筑基,对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创新驱动,对本土与外国档案事业发展进行双向关照;其次指出教材建设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中国档案事业史教材可以通过具体史实内容的挖掘构建起为国存史、为党管档、为民服务的人才培养导向;最后指出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基于学科内容结构和人才培养的学理性特征重新构筑中国档案事业史的教学叙事策略,并以时间与空间叙事、国家与个人叙事、中心与边缘叙事、历史与时代叙事相结合,实现中国档案事业史学科建设和人才能力培养提升的终极目标。

  • 基于多元主体的智慧养老数据资源要素界定及其分类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摘要:[目的/意义]围绕多元主体对智慧养老数据资源进行识别,以期为解决智慧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提供重要参考支持。[方法/过程]采用元人种志定性研究方法集成28项原始研究,基于智慧养老数据资源集成结果,构建智慧养老数据资源要素框架。[结果/结论]集成得到“个人主体”、“机构主体”、“网络信息空间”3个主要维度,“老年人”、“政府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养老社区”、“智能终端设备”和“在线空间平台”8个具体主体类型,以及101个不同主体所涉及不同数据资源要素。

  • 从数据到服务:场景化的智慧养老行动者网络解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目的/意义]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本要素与转译过程出发,围绕各场景分析智慧养老数据驱动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掌握其数据驱 动策略,以持续推动智慧养老的发展。[方法/过程]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框架,结合数据价 值链模型以及服务场景概念,分析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并从场景的物理空 间、交互空间以及数据空间的三方面出发,结合文献分析、调研访谈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 归纳,对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逻辑路径进行场景化解构。[结果/结论]智慧养老行动者 网络的基本要素与转译过程展现了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与逻辑路径。其中, 智慧养老行动者网络的基本要素强调以多维交互的服务场景、结构化的数据活动以及异质 耦合的行动者作为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智慧养老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关 注于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逻辑路径,以产业对接、平台赋能以及数据增效为目的,围 绕服务集成者、服务提供者、服务需求者及其所参与的数据采集、组织、流通以及利用等 活动,通过问题识别、利益赋予、主体吸纳以及目标动员等流程实现数据对智慧养老服务 的驱动。

  • 从“版”到“窗”:数字出版阅读界面形象嬗变的符号学分析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编辑之友》

    摘要: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使“版”成为出版物标准界面,历史前行、技术更迭,“窗”成为数字出版物的新界面。出版界面形象从“版”到“窗”,既展现了出版载体物显示端的变革,也关涉出版观念的变迁。相比传统界面“版”,“窗”产生了符形的变化,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虚位以待但呈现动势的空符号,是透明媒介环境与非透明信息系统,符号与媒介的关系仅为瞬时征用的弱依存关系。在符用层面,窗口界面语言呈现出图符语境化的趋势,人与屏幕的符号互动,身体与媒介双重延伸,并通达经验与文本两个世界,实现意义调度。

  •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本概念“Kommunikation”“Verkehr”的翻译与马克思的传播观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大量使用了Kommunikation(传播)、Verkehr(交往)等概念进行论证。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通运输,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消息传递、电报往来、人际传播和关系建构等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依据,将其中这两个词以及相关的Transport(运输)一词的原词、派生词、复合词共计1213处,对照约1200万字的现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中译文,制作各种比照表格和写出分析文字约50万字。确认相当多的Kommunikation、Verkehr被译为“交通”“交通运输”,而当代汉语“交通”主要指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无形中造成马克思丰富的传播观被遮蔽。本文对这种情况从五个角度切入做了全面梳理,努力回归马克思论证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