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保护与土地流转”“农业转型与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态、农耕文明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组织振兴是乡村治理有效的依赖与基础,也为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塑带来契机。组织的实质性振兴是对乡村个体充分动员的过程,是对各类正式与非正式静态组织平台的动态性赋能。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轨推行背景,运用内核一平台一互动分析框架,以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视角解析南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实践。南村治理共同体演变过程中:萌芽期阶段,共同体内核维持网络稳定;成长期阶段,共同体平台规范参与结构;发展期阶段,共同体互动链接实质性功能。可见,乡村治理共同体与组织振兴相辅相成,是具备精神价值统一、网络联结紧密、资源利益共享、互动机制明确、群体行动有效、需求回应及时、约束规则系统的要素集合。乡村治理共同体应是在上述要素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村域内部与外部主体包括村级自治组织、集体合作组织、乡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优势而形成的高效行动机制;是内核稳定、平台完备、持续互动的组织化过程;是具有开放性与延展性的有机系统;是持续更新的无边界样态。因此,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愿景应包括:第一,存在高度凝聚的共同体内核,并稳固支撑共同体组织网络;第二,内生覆盖全面的行动平台,且边界模糊,易于主体嵌人;第三,各类组织主体充分互动,链接实质性治理功能,持续更新共同体形态。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1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实行行为是否具有从属性为标准,可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罪质观点分为两个立场:支持从属性和否定从属性。“量刑规则说”“混合归责说”“帮助行为正犯化说”“正犯行为共犯化说”等解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罪质的观点,在理论立场选择、解释方法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个人责任主义要求帮助犯的实行行为须独立于正犯。着手提供帮助和提供帮助完成是帮助犯的真正构成要件。被帮助人看手使用帮助行为人的帮助和被帮助人既遂或未遂,在性质上属于帮助犯的客观处罚条件。其对于帮助行为人来说,既无认识必要,也非故意的涵摄范围,也不为自已所支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构成要件必须独立适用。“共犯独立性说”既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类型化适用、体系化认定其实行行为提供了方法论。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围绕如何培育创新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健康第一,坚持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以新理念为中心,融合新课程、新队伍、新系统、新平台,开拓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育并举”的心理育人模式,围绕创新人才心理品质构建“五育并举冶心理育人体系。以创新人才急需的心理品质为出发点,通过五育融合的创新方式,培育学生善良人格,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激发学生幸福感,发展学生适应性,有效地开拓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为高校推进创新人才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多主体特征越来越显著,除了政府部门及政府授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支持农业(CSA)通过经济嵌入社会的形式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是非政府主体融入农业-食品系统多元治理模式的实践案例。本文以Z农业企业为例,在嵌入性理论指导下,构建了CSA多维度嵌入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制度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四个方面厘清CSA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的内在逻辑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双重认证制度的保障机制、社会关系信任机制、文化柔性约束机制、认知引导激励机制、社会共治多要素互动机制共同作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保障的认知和行动,为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可选路径。CSA协作的有效性与“适合交叉”的认证制度策略选择、“恰当有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成为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借鉴,另一方面呈现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维系信任的多种方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物是农史研究和农政研究共同的核心主题。本文介绍农政研究中与作物相关的研究脉络和前沿议题。在宏观层面,农政研究通过全球尺度的作物流动来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在微观层面,农政研究关注作物生产所呈现出的生产关系,以此理解村庄、地方和国家的转型过程。在当前全球发展阶段,作物与国家治理、资本积累、农民生计和生态持续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将作物的主体性与传统农政研究视角相结合,正在成为人文生态和农政研究的前沿趋势之一。本文借由梳理农政研究的学术积淀,为构建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化的新作物史扩展外延连接,促进农政研究与作物史的交流互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研究基于一个高山蔬菜生产大县的产业外移案例,讨论了在资本流动高度自由的情况下,小商业资本在向外扩张时,为什么会选择联合产业资本进入生产环节,以及这种联合行为如何强化了小商业资本与小农户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研究发现,自下而上积累起来的小商业资本和小产业资本在产业外移中形成了纵向联合体,同乡纽带的熟悉和信任关系使这种联合体的组织成本极低。纵向联合体具有专业性、灵活性、流动性特征。纵向联合体一方面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以稳定的供货与下游客户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自己基地的供货量,而主要依靠所在地的小农户供货,以控制风险。这一策略使小商业资本与小农户的市场地位不平等被强化,使小农户原本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所具有的谈判权也被弱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徐福东渡的故事在《史记》中被多次提及,尽管其最终目的地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日本,徐福被许多人视为一位神明,其影响力深远,触及日本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信仰体系。徐福的传说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而且在日本经历了显著的本土化和文化融合。在日本神道教中,徐福神话的融合表现为对徐福形象的神格化,以及将其与日本本土神祇的结合,从而融入日本的宗教体系。在民间信仰中,徐福的形象和故事被不断重塑,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再创作则进一步扩展了徐福神话的内涵,使其与日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分析日本如何将徐福神话进行本土化改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可以为促进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徐福是中日韩三国人民几乎家喻户晓的传奇色彩很浓的历史人物。徐福研究已经成为中日韩三国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面向未来,追本溯源,进行徐福研究的现实意义分析非常必要。徐福研究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动力,通过徐福研究可以寻求徐福东渡的精神资源,徐福研究是促进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载体,徐福研究是推动东亚友好的重要力量,徐福研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西南地区S省W 村的微观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小微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提出未来可能的路径。研究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小微企业与乡村内部各主体间的行动逻辑、具体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面临着权力分配困境、商业逻辑与乡土社会的融合困境以及目标冲突困境。究其原因,当强势资本遭遇强势乡村时,村庄原有的利益结构被打破,而未能建构起新的“资本-乡村”利益联结机制。因此,需明确小微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定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使各方成为互嵌的融合体。此外,还应引导资本、农户和村集体深度融合产业链要素,促进“资本-乡村”新利益结构的形成,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股权配置的目标是突破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流动的封闭性,为后续股权流动创造条件。基于昆明市27个村庄的实地调研,重点关注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模式、成员增减后的股权管理模式以及股权流转等方面的实践对集体经济组织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影响。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股权量化和分配具体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而这也直接会对集体经济组织封闭性和开放性形成产生影响。现阶段,股权还是作为身份权利呈现,但未来将逐渐发挥其经济权利的功能。因此,以注重经济属性为基础的开放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贫困问题,中国实施了彰显制度优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脱贫攻坚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围绕扶贫主体、扶贫资源以及扶贫领域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已经超越扶贫开发工作本身的意义,对整个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标志着中国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时期东西部协作在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依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认识到东西部协作在转型深化阶段还面临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协作项目层次水平低、朝向乡村振兴的创新不足等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为东西部协作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具体表现为:创新东西部协作的推进与治理方式,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升级协作产业的业态层级,谋划一些县级行政区域以上的产业园区等项目;拓展农业产业新业态,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从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留守儿童研究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关注该群体内部的多元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怀与支持的重点向弱势留守儿童倾斜。本研究建构“困境留守儿童”概念来界定留守儿童中的最弱势群体,分析其具体类型、生存现状与困境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困境留守儿童不仅身处严峻的生存危机,还面临复杂的心理困境与情感关怀的严重缺失。要切实改善困境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综合性支持体系。为此,政府主体应扩大其正式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强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儿童主体性的认知;各类非政府组织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与情感陪伴等多元支持方面继续发力。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劳动力乡城流动的背景下,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孝”并未消失,但子代尽孝的能力却因城乡时空的阻隔、子代家庭自身的再生产困境等原因而受到了削弱。尤其是当子代家庭面临经济压力、债务危机等多重压力时,留守老人往往被置于家庭资源分配的最末端和提供照料的最前端,成为了城市劳动力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代价的最终承受者。在家庭代际资源、城乡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农村的“孝”道不再要求“孝心”和“孝行”的统一,而是被留守老人和乡村社区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当我们关注孝道衰落的同时,还应该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到农民工家庭“孝而难养”的一面,进而考察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背后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结构不平等。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困境留守妇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由于城市偏向的发展思路和父权制的复杂影响,疾病困扰、婚姻危机、照料负担等多重困境通常叠加在一起并长期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了切实要求,我们应该借此使困境留守妇女也能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举措,并为之作出贡献。对困境留守妇女的关注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必要的性别维度。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迫切需要与留守研究相结合来理解这一群体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具有留守经历的农村儿童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转变过程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起点。本文基于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农村实地研究,提炼出留守儿童在村庄、家庭和学校三个场域中的社会化环境特征,指出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和社会化过程中已然蕴含着“成为农民工”的内在推力与外部强制力。以流动为导向的村庄文化和外出父母为媒介传递的城乡认知激发了留守儿童主观的流动意向,城市取向下农村教育的筛选与排斥促动了留守儿童客观的流动行为。完成这一转变的新生代农民工同时制造出自身家庭的再生产危机,使拆分式的劳动力再生产机制难以继续维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顶层法律制度设计的规范、保障和引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领域立法虽已取得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有立法在回应乡村发展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仍显不足。因而,乡村振兴立法需要在修正现行基础立法不足、重塑“三农”法律体系以及克服过分依赖政策推进“三农”领域改革的弊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制定有关乡村振兴的统一立法时,应当遵循纲领性与可操作性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及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等原则。一方面,既要注重构建乡村振兴的基本组织架构及法律制度框架,又要明确相关措施的实施标准、程序和监督问责机制;另一方面,应当以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依归,强化立法对农民平等参与及发展权利的保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后扶贫时代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话题。各地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高质量脱贫的创新做法与高效举措。基于全国32省117个扶贫案例,采用文本挖掘法提炼出能够表征各地实践行为要素的案例关键词,并通过分析关键词外部特征反映出各地政府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共性关切与政策聚焦.在此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各行为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提升,构建出以落实防贫保障为基础、夯实发展基础为前提、构建长效机制为关键、强化志智双扶为根本、推进产业升级为重心、衔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六位一体”的巩固拓展扶贫成果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青年女性农民是农村农业发展中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她们如何参与现代农业并重构自身的主体地位,既关系着家庭农业的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农村青年女性的切身利益。本文基于河北省冀县黄村的实地研究指出,在农业转型过程中,青年女性农民从事农业的过程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农业女性化讨论的独特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使青年女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拥有了在父权制之外获取新资源的可能性。青年女性农民从事农业的过程仍然面临生产性和社会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青年女性农民的农业生产困境予以应对,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她们的内在活力与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