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传统儒家尤其是理学以知释仁,将仁理解为德性之知、真知、觉、良知等,仁即知。作为知的仁是一种由心灵所主导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能够认知的心灵与对象相贯通,不仅完成了一项活动,而且能够产生认知,实现自明。这种自明性活动尚未形式化为认知对象,因此是不可知的,真知行为是知而不知。通过转折,人们将这种认知过程形式化并对象化,成为认知观念。作为认知观念的知乃是一种思想转折,区别于认知活动。超越的认知活动(“知”)与经验的认识观念(“知”)之间,通过“知”而形成超越性关系,心灵通过认知活动完成对认知观念的超越。以知释仁能够体现出人类生存的超越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主义、制度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这一冲击使得儒家经世致用理想遭受严重侵蚀。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不仅仅是以颠覆“旧史学”,“写自下而上的历史”之先河为己任,更为重要的是此后他引介、批判西方历史理论,又打破了中国史家全盘移植“西洋史”理论与方法、“根据西方历史模式来再建构和再诠释中国历史”的史学研究藩篱,形构了“一个近代中国批判西方主流文化的传统”,以“思想史的三个组成部分:主系、旁系、闰系”方法论为依据,呼吁构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三主系,这对建设现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有奠基性意义。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资本等生产要素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积极作用,因而深 刻理解资本与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化追求机械化、工业化、 市场化,追求生产力高度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现代化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大一次 断裂,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此前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而西方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将生产活动、 经济活动全部交给资本组织。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增殖,因而与资本增殖无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人文精神等 都遭到了破坏;但是资本又是中国当下组织生产等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既要“放得 活”又要“管得住”,既要释放资本在组织生产、发展经济上的效益,同时又要给资本设置伦理、法律和政治的界限。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此前对资本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而采取“利用、规范与引导”的总方针,这应是中国式现 代化在现阶段对待资本问题的基本方略与选择。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京房及其后学所撰灾变占候类著作皆已亡佚。清人限于条件,诸辑本未收录稀见典籍和域外汉籍所征引的部分京氏《易》灾变占候类佚文。对其漏辑的佚文进行补茸,得佚文凡156条,其中133条为前人未辑者,23条为前人辑而不全者。这批佚文为研究京氏《易》提供了更新、更完整的资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叶燮在《原诗》中针对创作主客体分别提出“才、胆、识、力”说与“理、事、情”说,是对前人妙理的再铸与凝结。在这些理论之上,叶燮还运用了一个综合性、统摄性的概念,那就是“气”。统筹“理”“事”“情”三者的在物之“气”,既标示生命力与造物力,也彰显着叶燮相续相禅、因时递变的诗史观;而在我之“气”是“才、胆、识、力”的综合,“气足”是四者兼备且臻于高境的结果;在李杜评骘问题上,叶燮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场域对李杜二人进行论衡,认为历代诗人推崇杜甫是因为其有“胸襟”,而千百年来李白与杜甫齐名的关键在于李白以“气”得之,虽未见轩轾,但为诗坛上关乎李杜优劣的话题提供了一种客观中肯、理性辨证的思考理路。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乾道八年(1172)前后,朱子与湖湘学派进行了一场关于“心性关系”的辩论,双方主要围绕着“尽心知性”的工夫对象与次第展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诠释《中庸》“已发未发说”与《易传·系辞上》“寂感说”。湖湘学者主要强调“寂感一如”的一贯性,朱子对“寂感”的具体使用情况则较为复杂:(1)“寂然不动”与“静”形容“未发”的状态,其对象既可指心,也可指性。(2)“寂然”表示“主敬”工夫中的心理状态。(3)以“寂然不动”状性,表示性无动静可言;或以“寂感”范畴说明心统贯性情的结构。(4)“寂然常感”表示本心的呈露时断时续、暂明暂灭。双方论争的根源在于两套观念模式的不同,胡宏强调“即体即用”的超越体证,朱子则引入程颢“易道神”的三元模式作为心性论结构的形上根据。两方争论具体表现为:“神之功用”与“心之神感妙用”之争,及“心以用尽情见义”与“性体心用形著义”之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孟子敬论上承两条线索发展而来:一是政治伦理中的“敬德保民”论,二是规范伦理下的“修己以敬”论。孟子在自己所建构的“仁政”与“义学”中以“恭敬之心”对这两条线索进行了深化与展开“恭敬之心”作为一种潜能潜存于人,这一事实不仅在“所是”层面说明了“何以为人”,更是在“能是”与“应是”层面指明了“如何成人”,孟子据此论证了“义内”之说并建构了“义学”;在政治领域中,孟子以“三达尊”之论提出臣敬君爵、君敬臣德,将庸俗化了的单向度的“君臣主敬”修正为双向的“君臣相敬”并阐述了政治伦理中的“友道”。此外,孟子提出君臣都应当敬尧舜之道,并据此阐述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仁政。通过对政治之敬与道德之敬的深化与展开,孟子将敬论扩展为涵盖了修身行义君臣相敬、民贵君轻等多个层面的伦理原则,并确立了其“仁政”与“义学”的哲学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礼”指同村民众之间互相陪伴送礼的习俗,也指陪伴者所赠送的礼物。当一个家庭面临婚丧大事时,将获赠来自其姻亲家庭所召集的“伴礼”。布依族“伴礼”习俗具有注重粮食意象、礼物份额固定和女性作为实践主体等特征。“伴礼”交换以人作为中介,打破了二元赠受的关系结构,将更多的实践主体纳入交换体系中,使得交换关系和回报义务呈现出更为多元和复杂的样态。“伴礼”交换将村际之间的民众联结为有机团结的整体,建构和维系着错综复杂的“泛亲属”社会关系网络,在理念上形成“人人都是亲戚”的社会结构。既影响着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交流实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之内涵的集体认同与世代追求。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术合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同于中共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统一性。解构之后,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力还原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本相。这一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相关原始材料作细致梳理,从求证式阅读转向发现式阅读;二是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进行审视和反思,与研究对象形成对话。还原工作乃是主客观的统一,还原的同时也是重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 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 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 家天下、 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 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 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 杨度、 康有为等人, 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 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 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 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王鸿一、米迪刚、梁漱溟为代表的“村治派”引发的“村治思潮”及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激起了巨大的理论波澜。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三个思想流派:东方文化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左派经济学家。梁漱溟在与这三大派别的论辩中强调重视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同时他着意打破在当时政界与知识界盛行的以欧美现代化为标杆的一元进步发展观,极力消除在社会中弥漫开来的丧失主体意识的“中国落后”观念,始终坚持中国文明的独特特质和独特发展之路。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必须走理性解决之路,要摒弃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路径,坚持政治化的主权国家和道德化的基层自治相统一,走文化复兴下的乡村建设路径,从正面培养公众意识,健全乡村团体组织,以新道德建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三礼”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经典代表著作。作为一种人文文化,“三礼”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形式上来看,“三礼”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追求并向往着融洽和谐的大同之世。从内容上来看,“三礼”承载着周公之德业与孔子之显学,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三礼”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仁爱”的文化精神,铺定了中华儿女优秀的生命底色,成就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格局与气象。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的气学工夫论将作为气化流行之根据的“健顺之德”显现在自己的心中,从而有“恒志” 之实现。“健顺之德” 表现为人心的“知能之德”,是发现和践行“理”的能力,也是人的天道之性。心通过对“理”的发现和践行开辟出人道,从而有日生日成之性。天道向人道的转换,根植于人的健顺知能之德,而有性善之领会;有赖于心对理的发现和践行,而有正心之工夫。船山的气学工夫论不以超越的“理一”为目标,而是追求人道中的众理相续,实现了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突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浪潮下,如何赶上时代发展机遇,借政策之“东风”而发非遗活态传承之“新绿”,成为表演类非遗项目不可回避、亦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从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可能性较低,仅停留在节庆表演的乡民艺术无法依靠自身打造成完整的文旅融合项目,故而其势必寻找一条符合自身特征与发展规律的传承路径。文章通过对山东省非遗项目洼里盘鼓的田野调查发现,其传承与存续遵循一种政府掌舵、社区响应和群众参与的互作模式。提出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传承需在多元保护主体的共同协作下进行,唯有化群众参与的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激活其对社区文化的热情。通过重新审视自身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真正做到着眼当下、迈向未来,不仅要从经济层面,更要从文化领域实现乡村振兴的宏观目标。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以丧祭礼为重点的儒教礼仪是韩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三国时期,儒家三年丧与丧服制度等丧祭礼仪不断流入,但这些礼仪主要局限于王室,至高丽时期,儒教丧祭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巫俗和佛教为基础的礼仪生活,呈现出与巫俗和佛教并行或混合的丧祭礼形态。14世纪末,随着《朱子家礼》的引入,朝鲜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理念,把《朱子家礼》中的“冠婚丧祭”作为礼仪的一般性规定,使韩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变为了儒教式礼仪。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熏染下,韩国儒教丧祭礼开启了内容与形式上的革变,主要体现于祭祀对象的缩减、行祭时间的转替及礼仪空间的变动,以此来适应城市化进程与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虽然儒教丧祭礼产生了一定的形变,但其本质特性依然维持其中,并对其他宗教礼仪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