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理、事、情”:四部之文与文学分类体系的建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三分法也存在着“变体”:强调“子史"的并立即议论与叙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在乾嘉汉学的时代背景下,考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这一体系。诗歌既可能兼包“理、事、情”三者,又在整个文学分类体系中作为抒情文类的代表与“情"对应,故而诗歌与“理、事、情”具有双重关系,而加入以古文为主的这一分类体系,既符合诗歌源于六艺之一的学术史事实,亦有利于丰富这一体系的理论内涵。

  • 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与历史情境创造,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有助于准确把握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理念创新与文明价值指向。究其价值意味,它可以启示我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文化道统与革命伦理、西方文明与自我革新,文明多样性与文明主体性的古今中外论争中,可以深入剖析一个民族是怎样理解、感受自己的文化脉络,如何在续传统中重新认识自身,并在思想价值创新和现代化探索中确立发展道路,从中把握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与生成机制,在根脉与魂脉有机统一中创造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体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阐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利于在创造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条件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新视域和方向性启示,推动中华民族由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

  • 论典志文的文体体制与文章学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5

    摘要:源于六经中的《尚书·禹贡》与三《礼》的典志文,主要由以《史记》“八书”和《汉书》“十志”为代表的纪传体正史的书志,与《通典》等政书组成。到了清代中期,章学诚将文学的视野扩展至四部,典志文才初步进入文学领域;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记载”门之下正式设置了典志之属,不仅对近代文体学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确立了以经史为主的经典篇目,典志文以此正式成为一种文学文类;但在“后世古文”中,典志则未能发展成独立的文体,仅有少数唐宋以降“记政典”的“记”体文可以归入典志之属。章太炎《文学论略》以“二分法”重新建构了文学分类体系,“典章”作为无韵文的六科之一,其体最接近无句读文,其文章学意义在于纠正魏晋以降“文渐离质”文风,可以成为小说以外一切叙事之文的典范风格。

  • 教材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优秀传统文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学理论领域自然首先表现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路径既展开于同文学创作实践处于互动之中的理论研究和批评活动之中,也展开于应因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和社会普及需要的文学理论教材编著之中。百年来的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教材编著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20至40年代是由西方引进为主到走向自己编写、由文学观念上的异质多元逐渐转向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主导的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的结合开始了初步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是经由引进苏联教材而走向大规模自编教材、从摹仿苏联教材理论范式转向追求自主理论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中国范式初步建成,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的结合获得了理论意识上的自觉和内容丰富的理论展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是由理论观念上的反思、调整、探索、综合到走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教材体系等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建构的时期,“马工程”教材建设启动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的结合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语境下获得了空前的重视,教材建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愈加明显。百年来的文学理论教材编著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场域,面向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新和文学理论教材编著应该也必定能够从既往的成就和经验中获得有益借鉴和启示。

  • 强制阐释论:“诗哲之争”的当代回应与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张江强制阐释论的提出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批判西方文论中强制阐释的思想理路,要求阐释回到文学本身;第二阶段反对文学阐释自说自话,坚持文学阐释的可公度性;第三阶段借用心理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强制阐释论,最终指出:文学是非认知的,是体验之上的“共鸣”,而非科学论证的“共识”。这些观点都指向了西方“诗哲之争”的古老命题,现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是这一命题的延续。强制阐释论的系列观点实际上就是从文学阐释的角度为“诗”辩护。将强制阐释论还原到“诗哲之争”的历史视野,不仅可以明晰强制阐释问题的由来,还能体现出强制阐释论在解决阐释问题的同时,为“诗哲之争”带来的新发展一丰富了为“诗”辩护的理论话语;强调了诗性阐释中理性和体验的作用;发展了诗哲之争的心理学维度。由此,在文学阐释理论的展开中,“诗”与“哲”的真正关系逐渐得以澄明。

  • 奥古斯丁符号思想中的意义问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基督教文化学刊》

  • 文化自信自强的问题导向与现实目标诉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百年奋斗史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文化情怀的使命型政党,从成立之初的文化自觉到倡导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不断迈向文化自强是贯穿始终的主导逻辑之一,旨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形象,以有效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秩序构建,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从总体上看,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回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问题导向,其现实目标诉求,一是指向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二是指向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在全球的价值感召力。

  •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重点专栏建设笔谈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后,2024年 1月 20日,济南大学召开“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建设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岛大学以及《新华文摘》《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期刊编辑部的 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深入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出了真知灼见,本期我们将各位专家学者对“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建设所提的宝贵建议编发一组笔谈文章,以期对本刊的“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重点栏目的新阶段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