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孔见的《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海南岛传》),以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视野,综合书写了海南岛的历史与记忆,并秉持动态发展观,深入诠释海南的地方性精神,强调海南由“边缘”到“前沿”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优秀的城市传记作品。鉴于海南历史记录的单薄及其作为岛屿的相对独立性,孔见创新性地采取了拓展写作边界等写作策略。尽管《海南岛传》存在诸如“平民视角"缺失、历史书写不完整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它为城市传记写作实践开拓了新方向。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曾纪泽是晚清率先接触并运用西学的官员。既有研究多立足于西学东渐史,论曾纪泽以“西学中源论”消化西学之得失。但鲜为学界所知的是,曾纪泽的出使日记《曾侯日记》在19世纪曾三度英译出版,日记中的“西学中源论”也引起广泛反响。发掘日记的译史脉络可知英文报刊解读曾纪泽此论的三种维度:一类认为“西学中源论”建立在中西文化相通的基础上,赋予现代机械正面的定位;另一类则认为“西学中源论”强调中国文明的优先地位,体现华夷朝贡心理;第三类指出此论的理据是“衰退观”,并借此批判欧美进步哲学。前两类观点与晚清西学东渐史上对“西学中源论”的探讨互为印证,第三类观点虽有违曾纪泽支持引进西方科技的立场,但有助于后世留意工业化在西方所受非议与曾纪泽对工业化的审慎态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当代中国生态散文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 —1989 年的萌芽阶段、20 世纪90 年代的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20 年的繁荣阶段。苇岸、胡冬林、杨文丰、艾平、古岳、傅菲等作家已经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当代生态散文家,以《大地上的事情》等为代表的生态散文集也给当代散文界赋予全新的生态意识。与西方生态散文相比,我国当代生态散文偏向于乡村田园情结,偏向于典型的人文精神,最终理想是天人合一,崇尚万物有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更多当代作家转入生态散文创作轨道,必将创作出更多经典的生态散文。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作为现当代词人之词的代表,张伯驹对王国维的论词思想有所继承,同时也吸收了清人沈谦、陈廷焯、况周颐的有关思想,推重本色,崇尚沉郁,标举境界。他论词对字法、句法、章法、声律尤为看重,选词以五代北宋为宗,能正确看待清代浙、常两派之得失。他的《丛碧词话》之评点唐宋词及其与黄君坦合选之《清词选》,则体现了他“以词存史”之理念。他代表着20世纪词学史的一种重要方向,即以词人身份而论词,重在审美体验和艺术传达,也表征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批评方法在现当代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杨仲谋为当代台湾著名词人,喜以绝句论词,在《说词韵语》及《评词绝句注》中,以181首绝句,评述自唐五代至清末民初180位词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体系之严谨远胜以往韵语论词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词学思想。杨氏论词本于性情,推尊词体,倡守正顺变之说;欣赏多样词风,于婉约、豪放之外,尤为关注潇洒一派;还以词人为基础,词风演进为线索,词派统序为中心,构建词史经典序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古代历史著述的三种主要编写体例,也是编撰中国文学通史的三种主要文体。作为教材的中国文学通史,几乎都以纪传体写成,其主体是作家作品,也包括文体流变和文学风尚的系统梳理;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也是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成功,应从这个角度来加以理解。纪事本末体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较为典型,它以专题讲述的方式建构全书,主要包括诗、文、小说、戏曲、文学批评、民间文学等文类,开篇还有长逾十万字的基础编,是对中国文学史所赖以生长的语言和思想所作的专题分析;编年体以《剑桥中国文学史》较为典型,由时间点切入,而不是由作家作品或学术专题切入,构成其显著特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只是学术著作,而不是教材,其价值和得失应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认识。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3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张之洞从学政到总督,前后近二十年致力于近代湖北的文教兴革。面对内忧外患的时代危局,如何实现救亡图存,张之洞明确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倡导“通经致用”致力于传统书院的改制,提炼“中体西用”开启新式学堂的践行,文教兴邦成为张之洞一生的烙印。张之洞以“广雅之度”凝聚士人以储才育林,以“会通中西”开设文化辅助部门以健全新式教育机制,以“匡济时艰”创建书院、学堂以达文教兴邦,尽显政治家型教育家的风范。张之洞湖北文教兴革的当代启示在于其坚守儒家传统诠释了文化自信,兼容西学体现了开放视野,对待西方文化呈现出肯定中有批评、批评中有吸收、吸收中有扬弃的特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安南译语》是16世纪左右的汉语—越南语双语辞书,关于其音系性质,多只与《中原音韵》等近代韵书比较,因而简单归之为北京官话。本文从该书寒桓山删韵对音汉字出发,从音类分合角度看,发现其寒韵字舌齿音与山刪韵字一类,喉牙音则与桓韵字一类,即寒韵依声母锐钝分韵。对照明代韵书韵图方面的材料以及现代方言方面的反映,可以认为这种音变现象与南音关系密切。结合其他多方面的音韵特征,本文进一步认为,《安译》音系主体仍是明代官话,但是带有南方音色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本文将变调构词的研究成果与方言材料结合起来,考证大个方言词的来源。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一些方言中义为“作为食品的肉”的词的本字是去声的“炙”,不少方言中用在祭祀场合的与“样”同音的语素是去声的“养”,山西新终、万荣和洪洞当“凿”讲的语素的本字是平声的“治”,苏州、无锡等地当“剩”讲的词的本字是直亮切的“长”,般船的“般”和山西、陕北、河南北部等地当“麻刀”讲的语素来自去声的“黏”,东南方言当“麻丝”讲的语素来自去声的“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福州方志保留了许多有关党项文人王翰的资料,通过仕宦资料可知其综理永福、罗源二县时积极保境安民。通过方志收录的元明时期王翰题咏,可见其由故元骄子到孤忠遗民的心态转变。王翰的孤忠守节形象最初由吴海等人刻意渲染,经过明清两朝官方宣导和地方百姓的不断强化,最终被刻画为具有忠君典范意味的地方共同记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四百年以来,海外创办的近 200 种东方学、汉学与中国学期刊是中国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应该将世界的中国研究与本土的中国学研究结合起来在世界与中国互动的大历史中进行文明交流与互鉴。海外中国研究意味着中国学术的世界性与现代性,离开“世界中的中国”无法理解“世界中的中国学术”。深入把握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观点与思想、方法与路径,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具有基础性价值。在全面了解海外中国研究期刊这一学术资源与媒介平台的前提下,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论证中国研究的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辞书典籍通常将“原庙”释为正庙以外的别立之庙,此说源于汉唐古注训“原”为再、重义;事实上,古注中“原”还有训作“本也”解。本文从“原庙”之建的政治意味切入,考辨“原庙”之“原”的训诂词义当释为“本也”,立足史书所载,文章指出“原庙”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历史变化:“原庙起以复道故”,是“原庙”起于渭北,本是文饰汉惠帝“复道”过举的偶发行为,而后进一步被统治者用来标榜孝行、彰显孝心——“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于是在“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的既定背景下,又有了“以沛宫为高祖原庙”。浑言之,“原庙”是为始祖(即汉高祖刘邦)所立之庙的尊称;析言之,渭北原庙是相对于长安城内的高祖庙而言,沛官原庙是相对于各郡国诸侯所立高祖庙而言,各有建庙缘由。由文颖注以至裴骃集解、颜师古注,“再也、重也”说流传既久且广,晋灼“本也”说遂致湮没;“原庙”之后,西汉陵旁立庙成为传统,宗庙礼祀制度亦由严而亵,是以古注流传与史实变迁的合力推动,最终导致了“原庙”泛指化的误解,影响至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园林景观除了山石花木建筑等实景外,还包括表达人生态度与心灵境界的园境,士人主要通过景观建构和玩赏,结合诗文书写的诠释赋义等手段来开掘园境。文学书写不仅客观呈现、具体还原了现实的园林景观,更深度参与了景观的文本建构和价值赋予,使其变成了文本化的景观。北宋士人园林中景观建构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为题名释义和联章赋咏,以及着眼于“游于无穷”的精神体验达到“壶中境界宽”的园境开掘。结合北宋的政治文化背景,韩琦众春园、司马光独乐园、朱长文乐圃代表了三类典型的士人园林,文学书写中所展现的园林性质和景观特征也各有差异。从文学的角度解读这些文本化的景观,不仅可以丰富对园林景观艺术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园林与文学关系的认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990年,木霁弘等当代学者在继承茶马贸易的历史内核、挖掘地方风俗和史料的基础上,在“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概念的刺激和启发下,本着学术自觉的意识,提出了“茶马古道”学术概念。这一中国内生的原创性学术概念是对原有“茶马贸易”或“茶马互市”概念的革命,主要体现在概念涵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扩大、所涉学科和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议题从国内民族问题到国际性议题的延伸、从单一的学术价值向多维价值的迁移以及从历史文献研究到文化遗产研究的转向等五个方面。“茶马古道”概念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是中国当代学者学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典型例证。但在学术话语转型中,该概念存在语义场过于丰富和多元、地方本位主义和学术边缘化以及强势话语遮蔽所带来的失语等问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聚焦于微观史学视角下戴新民的“日更式”记录价值。文章首先介绍微观史学的内涵与意义,指出其通过个案研究实现对宏观历史的把握。随后引出武汉“城绅”群体,以戴新民为核心人物展开分析。戴新民有逐日记录的习惯,其记录内容涵盖生活、工作、交往等多方面,形成庞大且系统的文本资料。论文强调,戴新民凭借特殊人生经历和身份角色,以个体眼光不间断记录群体与时代,其写作秉持文心与正确价值观,为研究当代中国微观史提供独特视角和珍贵史料。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记录与写作对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大航海时代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中”与“西”分立的格局。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形势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西式”大行其道,到如今“新中式”掀起新的美学潮流,东方美学正在逐步取代西式审美,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潮流风向标,并呈现向世界拓展的趋势。“新中式”展现出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文化特质,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群体自我个性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需求。而“新中式”热潮现象的背后,正是Z世代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在“新中式”潮流全面到来之际,需要国家政策、网络媒体、企业市场的共同发力,形成市场良性竞争局面,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中式”发展,推动“新中式”研究转化与传播,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美学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结合,为世界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