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大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两者均立足于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且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为大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有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历史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强调从长时段、多维度整体辩证地审视历史发展。将大历史观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有助于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全面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并深刻揭示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一融合不仅推动了该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还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因此,探索大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融合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是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学术自觉的重要体现。本书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历史叙事体系以及世界历史意义,系统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的最新成就。该书基于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了政治性、学术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的编撰范式。同时,该书立足本土、正本清源,积极回应和纠正错误民族史观,对超越西方民族国家叙事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书中某些时间界限的表述尚需进一步精确化,“涵化”“华化”“族群”等核心概念的运用亦需审慎考量。此外,书中一些注释格式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统一。显然,这对该书后续修订和完善有所裨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民族史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民族史研究离不开具体的科学理论指导。同时,民族史学理论也是在民族史研究的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理论体系,彼此相辅相成。陈育宁先生长期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并较早涉足民族史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概论》《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与《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一系列民族史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陈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史学理论思考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为数不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的民族史学理论著作,对完善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史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陈育宁先生的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历程、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社会价值进行梳理和提炼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回族英雄系谱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载体。时人运用纪念文本、纪念会、纪念剧和纪念空间等形式建构起回族英雄系谱,即在阐发沐英、郑和、左宝贵、安德馨、马本斋等英雄事迹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其中的爱国精神、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从而将历史和现实中的精神资源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以推进全面抗战动员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近代以来,愚公移山精神内化为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基因,外化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百年来,中国人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已成为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历史时期,根据时代需要愚公移山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中国”“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的形象写照。纵观百年来中国人民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实践,可以看到历史文化资源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所产生的重要功用。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长久以来一直是民族学界密切关注且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与科学的理论架构,对民族融合的内在本质、基本原则以及演绎路径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剖析。他们指出,民族融合乃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与交融中逐步迈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在推动民族融合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贡献,并预言这一历史重任未来将由无产阶级担起。在此基础上,他们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矛盾与国家认同困境,提出了一整套远超同时代界限的民族融合理论构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统一体现在运行机理、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路径四个维度上。从运行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拓展提供内生聚合能量。从理论渊源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共同体思想作为根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与共同体思想作为魂脉,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交汇融合。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相同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等,在同一历史进程下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态势。从实践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深入而发生更为紧密的关系。因此,要以“五个坚持”为指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价值基础、动力源泉与意志品质。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其原因之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统一”与“多民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在自觉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实际上,共同性和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说“统一”决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共同性,那么“多民族”则生成了各民族之间语言、习俗、礼仪、服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因多民族而生成的差异性所反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既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和生成了共同性和差异性,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