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ADHD 与 RD 儿童皆存在时间认知缺陷。研究者倾向于认为:RD 儿童的时间认知缺陷,聚焦于与声学刺激相关的加工过程(如涉及语音意识的文字词汇加工),且多表征于时间加工早期阶段——前注意水平(pre-attentional level);然而,RD 儿童的“动作定时缺损”,也存在于长时距加工之中(如在超秒时距内的节奏/节拍加工)。ADHD 儿童时间认知缺陷则聚焦于与空间刺激相关的加工过程,且多表征于时间认知加工的中晚期阶段——注意水平(attentional level)。时域采样理论(the temporal sampling theory)、注意-闸门模型(attention-gate model)分别为 RD 和 ADHD 儿童的时间认知缺陷提供了解释,而基于纹状体拍频模型(striatal beat frequency model, SBF)的皮层振荡网络系统(the cortical oscillations system),则为两类儿童的时间行为提供了理论整合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步发现两类儿童纹状体激活异常的同时,在诸多认知任务也发现了“颞平面”“顶叶”“辅助运动皮层”等结构链的激活差异。这提示,两类儿童时间认缺陷或许存在各自的特异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众所周知,时间感知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儿童的典型行为特征。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ADHD 儿童的时间感知缺陷存在一些有必要深究的新特点,具体为:相对于正常发育儿童,(1)时间加工中的客观时距“大小效应”更强;(2)综合 ADHD 儿童的短时距加工能力,受损更严重;(3)时间加工缺陷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基于文献梳理,“阶段模型”“行为抑制”“平行网络”与“延迟厌恶“理论,能对 ADHD 儿童时间感知缺陷的多样性特征予以机理性阐释。值得注意的是,ADHD儿童也保留了一些正常的时间感知特征。比如,亚秒级时间感知表现、听觉时间估计能力相对完好,先天 vs.后天、连续 vs.阶段性等发展性表现,趋近于同龄正常发育儿童。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11
摘要: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积极心理的横向比较,有助于增进对两类学生的全面了解,也将助力于“职普融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作为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典型代表,“未来目标”是亟待打开的比较窗口。调查了1192名中职学生与1049名普高学生的未来目标现状及特质类型,结果发现:第一,两类学生未来目标总分无显著差异。第二,中职学生外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普高学生内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中职学生。第三,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表明,中职学生存在两类目标特质或人群类型,即“C1中外部——中内部目标”(45.05%)与“C2高外部——高内部目标”(55.95%),普高学生也存在两类目标特质,即“T1低外部——中内部目标”(25.93%)与“T2中外部——高内部目标”(74.07%)。总体而言,中职学生存在内部、外部目标“并驾齐驱”的样态,而普高学生则有“轻外重内”的趋势。未来在关注两类学生未来目标发生发展机制的同时,也需强调在互联互通的实践互动中,积极调适与有效提升。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摘要:“幸福”与“建设”息息相关。作为“技能中国”与“制造中国”的潜在建设群体,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持久高度关注。调查并分析了广东省5所中职学校共1823名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原生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权重,结果表明:第一,“性别”“是否住校”“年级”“有无留守经历”主效应显著,即男生比女生、住校生比住家生、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无留守经历学生比有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感知幸福。第二,“过往留守时长”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第三,家庭结构与时间因素更多地影响幸福感,但家庭功能的影响权重最大;在家庭功能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职业类型”又对幸福感起决定作用。基于此建议:一是开展学校团辅以疗愈过往留守的“时间之殇”,二是开展“家长课堂”以完善教育教养观念,三是开展以“情绪体验与情感反馈”为辅助的家校合作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摘要:中职学生手机成瘾常被视为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顽瘴痼疾”。为探究中职学生手机成瘾的潜在类型、鉴定标准以及核心激活症状,采用方便抽样法,从7所中职学校选取2669名学生,采用简版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对其实施调查。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技术、ROC分析技术以及网络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中职学生手机成瘾可划分为2类:正常型(31.5%)与风险型(68.5%);(2)鉴定为“风险型”的最佳截断值为25(量表总分大于25),66.82%的中职学生存在手机成瘾风险;(3)基于鉴定为“风险型”被试的数据,在正则化偏相关网络中,“SA09”节点(对应症状为“失去控制”)的强度中心性最大,“SA04”节点(对应症状为“戒断反应”)次之,即“风险型”中职学生的手机成瘾核心症状为“失去控制”与“戒断反应”,而在贝叶斯网络中,“SA09”节点与“SA04”节点的优先级并列最高,即“失去控制”与“戒断反应”是手机成瘾的核心激活症状。基于此,要“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大规模筛查并多方验证”、“以培育自我控制能力为重心”以及“以人性化为抓手”,以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联合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一直以来,希望都是驱动中职学生积极成长的核心“内燃机”。为探究家庭仪式对中职学生希望的影响,识别影响希望的核心家庭仪式,采用方便抽样法,从4所中职学校选取1634名学生,采用中文版家庭仪式问卷与中文版儿童希望量表对其实施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中职学生希望;第二,在“家庭仪式”社区中,“年度庆典”节点的桥接预期影响最大,“周末活动”节点次之,即年度庆典与周末活动是影响中职学生希望的核心家庭仪式;第三,纳入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后,家庭仪式-希望网络同时具有跨性别与跨家庭结构的一致性;第四,年龄与中职学生希望显著正相关;第五,男生的希望、动力思维以及路径思维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基于此,要“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仪式”、“践行核心中华优秀传统仪式”、“以自我效能为牵动,以未来目标为导向”以及“突破性别差异定势”,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稳固三角的联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