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体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摘要:厘清体育强国建设逻辑对理解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经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自觉坚定的道路,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体育事业的历史必然选择,体育强国建设逻辑蕴含在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内涵相继深化的体育报国、体育兴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现实逻辑是满足我国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经济逻辑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逻辑是融入中华体育文化,科技逻辑是以新科技赋能体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要系统地、辨证地认识以上 5 个逻辑层面的关系,这 5 个层面是“五位一体”的,并且是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交战双方战争承压能力的比拼,本质上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大国战略博弈、信息化和智能化等因素,使当代战争承压能力更加依赖多元能力支撑。深入分析当代战争承压能力发展趋势及结构,对于深刻把握当代战争规律,前瞻布局准备未来战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大文明观是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语境;推动世界各国共建文明之路,是创新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抗战胜利初期,国民党在上海迅速恢复宣传阵地,并阻挠共产党报刊在沪出版,为实施独裁做准备。面对严密新闻统制,中共地下党利用各种关系安排地下党打入国民党报刊系统。这其中,沪版《时事新报》被共产党员渗透最多。在地下党的指引下,该报积极宣传共产党战略方针,塑造“和平、民主、团结”进步舆论。虽然因为“过于红”而丢失报刊阵地,却及时揭露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并提升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着眼于百年变局下全球发展的矛盾困境,回应了弥合南北发展鸿沟的时代呼声,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蕴含着深刻的理念内涵:在建设原则上,坚持发展优先、以人为本、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建设目标上,致力于加快全球减贫进程、推进全球发展治理、促进全球均衡发展,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在建设路径上,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构建主体平等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各国携手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中国作为首倡国,正致力于以新型经济全球化引领全球发展方向,以绿色低碳合作创新全球发展方式,以共建“一带一路”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激活全球发展动力,以“鱼渔并授”创新全球发展援助范式,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全球发展共同体。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摘要: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产业的服务性、创意性,让其发展高度依赖高素质人才。长沙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并具有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显著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数字创意产业是必然趋势。然而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及产教融合梗阻等,让长沙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中面临着人才困境。对此,可从优化产业布局带动高素质人才培养、组建产业学院促进多方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全球人才吸引生态系统,为长沙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且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耕地系统承载着农食系统的土地利用及其生产阶段,创新耕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对实现农食系统的碳减排以及协调好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减缓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气候—耕地—农食系统耦合的碳效应分析框架,厘清了耕地利用与农食系统碳减排的关系以及“气候—耕地—农食”系统的时空耦合协同机理,探索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农食系统降碳增汇为目标的耕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大食物观”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不仅增加了国土空间对于农食系统支撑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压力。②不同尺度耕地空间的规模、结构、功能和布局优化可以从宏观总量和红线管控、中观“两区”划定和后备资源利用以及微观国土整治与“两平衡”方面实现食物系统碳减排。最后,据此提出了加强高生产潜力、低碳生产空间的耕地利用,优化饲养空间布局、建立区域和城市可持续食物系统保障体系,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增强固碳增汇潜力,及以耕地占补平衡和格局优化增强区域内农食系统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