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12
摘要:从夏季的“全球沸烫”到冬季的“极度严寒”,从洪涝灾害到干旱枯竭,都凸显了低碳转型、极端气候灾害的紧迫性。不论是极端高温还是极端严寒,均需要峰值电力的需求来应对,对能源保供及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会议就全球盘点达成的《阿联酋共识》,旗帜鲜明地规定“转轨别离化石燃料”,2050年相对于2019年的排放,二氧化碳减排幅度高达99%,意味着化石燃料的基本退出。作为低碳转型核心要素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正在逐渐成为电力生产和终端消费的主导。在各种储能技术已经能够有效化解天气本身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的稳定性所造成的冲击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国家一盘棋的格局下,加强多元化发展和合理空间布局,鼓励零碳微单元建设,以规模化、微单元、多元化多措并举来优化提速能源空间利用效率,形成多元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增强能源保供弹性,一方面满足极端天气期间的用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快能源系统的零碳转型。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作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双碳工作已从中央到地方得以积极而稳妥的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亟需不同地区之间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协同。其中,绿色低碳转型要素供需的空间分异从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本文基于大陆31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综合规模、碳脱钩水平、绿色低碳潜力等特征的空间分异,以及民族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中长期碳排放情景预测,以清洁能源为介质,讨论了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间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互补发展需求和可能路径。认为,只有全国一盘棋框架下,推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对流、合作共赢,才能有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富裕物质基础的同时,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为坚实的精神纽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摘要:绿色转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纽带效应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可再生能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再生能源资源还有很大的未利用空间”与“消费端的用能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悖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基础是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技术突破,重点是生产对象的转变,必将根本改变生产关系。 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的“5P”目标维度中,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能源供给、减轻能源贫困,降低高碳比例、助力气候治理,催生缝隙创新、解除高碳锁定,弱化能源战争逻辑、保障长期和平,培育共同利益驱动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 “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 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 “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