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的需求?什么样的需求? ——设计需求案例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案例描述,阐述了“需求”与历史文化语境以及特定场域的紧密关系,揭示了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呈现特定的设计需求。文章提出在具体的公共空间中,寻找并揭示那些真实的甚至被遮蔽的需求,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的起点和关键。 

  • 塞外光影:归绥市1934年至1937年电影市场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代以来,电影作为新兴的娱乐方式,在全国快速发展,边疆地区也不例外。归绥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电影市场起步较晚。1934年电影放映商业化起步后,至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前,是归绥市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电影放映总体具有管理松散、票价昂贵、环境杂乱等特点。电影院、报纸广告、意识形态影响,构成了归绥电影放映的物理承载、宣传、教育三重公共空间,呈现电影院数量由少到多、报纸广告由简到繁、意识形态管理由松散到严格的变化特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归绥市电影市场虽然放映的影片数量不多,新上映的影片数量较少,市民的审美趣味和观影取向相对滞后,但是左翼电影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不迟滞,归绥市引入有声电影的时间也早于国内大多数城市,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归绥市在近代化过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教育进步、文化氛围不断浓厚的生活图景。

  • 回归街头:重新定义及其地方认同——基于深圳市民中心“中区通道”青少年街舞的考察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以深圳市民中心及“中区通道”青少年街舞的经验性考察为依据,分析市民中心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如何因不同的使用者而被重新定义和建构新的意义,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展开的街舞活动如何使特定的空间转化为地方认同。研究发现,市民中心作为公共空间由开放性言说、差异性表达、异质性呈现和地方价值感共同表征,青少年创造性地利用了市民中心的空间环境和空间意义,建构了特殊的街舞空间,重新定义了“中区通道”的意义生产;由街舞连接的行动者网络成为都市青少年社交和创新关系的路径;街舞建构了个人与空间的关系,进而产生地方归属和地方认同。

  • 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城市公共祭祀的文化思考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时年八节的集中祭祀活动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每每引起较大层面的社会热议。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如何寄托祭祀的乡愁,如何满足具有传统内涵和价值的祭祀需求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关于何处安放乡愁,从历史来看,祭祀场所应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传统观照,城市公共空间应为祭祀和乡愁提供寄托之所。在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公共空间、聚集的方式解决不同阶层、族系人员的祭祀需求,以社会化、集成性程度高的集体祭祀,缝合城市与人的关系以安放祭祀的乡愁,是城市生活质量的表征之一,是社会和谐的维度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之一。城市公共祭祀问题有必要从“城镇化语境”的讨论、设想阶段进入“城镇化情境”的设计和实操阶段,这是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的发展要求,也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

  • 权力表征、符号策略与传统存续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公共空间不仅是农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村庄社区和国家权力互动和展演的场所。以浙西北S村朱氏祠堂为观察对象,探讨作为农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祠堂的现代转型及其存续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活主体并非传统公共空间遭遇现代中国革命和政治冲击场景中的消极受动者,而是善于因时采纳并巧妙借用政治话语策略性装饰传统公共空间,从而在意义编织中持续重构空间的存续正当性。经由政治符号填充的公共空间,成为表意政治和聚合认同的统合性承载场,强化了空间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再生产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个案经验表明,传统社会符号与现代政治符号能够相安共生且良性互动,应赋予传统事物以现代意义而非全然抛弃。空间生产的三维构件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机嵌合。空间的物理形态和价值意义都被改造着但后者远远超过前者。

  • 面向长期变革的临时性城市更新与规划应对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临时性城市更新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临时性使用现象,其核心在于通过更具灵活性和协作性的城市空间改造手段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随着我国存量更新的持续推进,临时性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价值愈发显著,并呈现出促进场景重构、提供弹性更新策略、推动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等显著特征。临时性城市更新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存量更新具有低成本迭代更新、以”小策略”有效补缺“大规划”的不足、以触媒激发城市活力、引导公众自发干预城市更新活动等四大重要意义,可以从价值转向、制度保障、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出发,推进我国临时性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还是“鲁迅翁之笛”?——1933年《申报·自由谈》上的《庄子》《文选》之争新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1933年发生于上海报界的《庄子》与《文选》之争,虽广受关注,但论者集中于施蛰存与鲁迅对于传统的认知差别,却舍近求远。实则,鲁迅起初对“复古”的讽刺仅是老调重弹,但“小题大做”招致施蛰存揶揄后,二人笔战渐由学理讨论升级至个人恩怨。为不致落于下风,鲁迅运用策略将本无此意的施蛰存代换为“旧文学”“旧道德”的代表。在《申报·自由谈》编者的“倾向”下,新加入的作家们针对此“欲加之罪”大肆批评施氏,共同造成了对施蛰存的“围攻”。此个案提示着此前对近代报刊中“公共空间”的理解仍有反思空间。

  •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活力研究进展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是城市发展潜力和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空间活力的营造和提升是助推城市更新、营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借助文献计量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回顾2003—2022年间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梳理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阶段与热点并展开评述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发文量与时间分布方面,全球范围内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量上英文文献多于中文文献;国家与机构学术合作方面,中国相关研究热度最高,美国相关研究影响力最强,且国家与机构之间总体合作网络较为密切;所涉期刊与发文量方面,相关研究所涉期刊丰富,英文文献发文量高于中文文献,且英文相关研究所涉学科领域种类较多;研究主题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热点不断更新,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设计对活力的营造关注时间最长,建成环境和大数据的运用是近年来中英文文献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立足于城市更新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未来应创新多学科交叉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理论体系和系统性评价框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动态演化路径,注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引起的多重效应研究。

  • 空间嵌入与重构: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再生产的策略与逻辑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作为空间的多元价值。然而,城乡转型进程中的乡村空间重组造成了乡村资源失配、关系失调和文化失序及其衍生的空间正义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治理进程。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建构了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再生产的分析框架,以社会工作参与S 村“功德林”营造项目为例发现,社会工作以空间为治理对象和依托,通过资源重组、关系重构和文化重塑的实践过程推动乡村物质、社会和文化空间再生产,实现营造物质空间载体、培育社会空间表征和涵养文化空间势能等目标。以空间正义为价值理念,以空间分析为工具手段,以空间赋权为技术方法的治理逻辑可以激活空间主体活力,整合空间生产要素,促进空间合作生产,推动乡村公共空间重构,实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嵌入。与其他主体相比,社会工作在公共空间再生产中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实践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情感生产能力等优势。

  • 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规划研究———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的视角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看城乡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面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文章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问题导向,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三元辩证法分析框架,从“空间实践一空间表征一表征空间”3个层面解构分析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与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论述了“三元辩证理论”视角下的空间规划诠释以及三元辩证理论对空间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发展策略剖析,阐述了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以轻松快意为目的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以及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的表征空间规划策略。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建构主要体现在优化原生性生态空间基底,注重乡土景观资源统筹,以及以“休闲构想”为驱动,塑造乡村公共空间形态“主题化”两个方面;以轻松快意为感受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系统化整合娱乐资源,打造乡村娱乐体验品牌,以及注重乡村公共空间“商品化”和“真实性”的均衡发展两个方面;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乡村空间规划的精神内核,以及加大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多元社会利益平衡两个维度。研究提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规划受到制度、资本、社会和文化要素的综合影响,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的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的提出,对于满足乡村精英、农民、规划师、资本、游客等多方社会力量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诉求,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价值。面对三元辩证逻辑下乡村休闲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推进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最终达至有机协同发展。文章的机制和策略分析有助于引导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优化乡村环境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 “微交往”与“微自治”: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延展及其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应用与普及催生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也扩展着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表明,党群微信群实际上是乡村社会中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共治理空间的现实映射,而互联网的互动、便捷、透明特性又拓展着这双重空间的广 度和深度。一方面,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社区,为村民互动、互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乡村公共性在“微交往”中再次聚合;另一方面,以“微管理、微监督、微决策、微服务”为主要表征的乡村“微自治”又强化着村民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也映射在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空间之中,使得该空间兼具“国家在场”与“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强化着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复杂性。

  •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网络治理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公共空间的“双刃剑”属性日益明显,加强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网络公共空间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功能。研究认为,网络治理主体弱化、农村网络信息管理强度不高、个别乡村干部网络治理能力不足和农村“原子化”趋势等问题,制约了当前农村网络公共空间现代化治理高质量发展。因此,文章提出提升村民的治理主体力量、规范相关行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村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和消除农村“原子化”等措施,为促进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网络公共空间发展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