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艳体向来是诗坛的边缘题材,不入诗道正统,直到近代,才出现创作热潮,甚至呈现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南社艳诗批评的兴起就深受近代香艳文学风潮的驱动。香艳文学风潮的发生受到社会思想的转变、娱乐文化的发展、文艺思潮的沾惠和个人情感经历等四重因素的影响。具体批评围绕尚情诗学和书写规则展开。前者承续袁枚性灵诗学遗绪,后者将“情文相生”作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点破诗歌的富贵气象;既体现出传统诗学印记,又嵌入近代革命语境。南社的艳体诗批评试图发掘艳体诗的正向价值,将其带到更广阔的公共批评空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确认了“南方诗歌”的独特诗学价值,其所建构的诗学理论可用于对南方诗歌的批评。“南方诗人”执着于对诗的热爱,他们在生活的低处写诗,关注变革社会中的底层现实,抒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诗意建构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洗刷了汉语蒙上的种种尘垢,展现了诗歌应对变革时代复杂社会问题的自信,同时也坚定了人们以诗歌重建诗意生活的信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以诗论诗是陈超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技艺与智识。锻炼词语以捍卫纯粹,置身过去以承续历史,深入时代以甄辨是非,持守诗道以融入人类诗歌共时体,是其中豁然显明的四个基本立场。研究陈超的“诗论诗”,固然有助于把握诗论家陈超的批评构架,但更重在可以触摸诗人陈超的言语肌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内容摘要:诗刊社与中国当代诗朗诵及朗诵诗发展关联探究,是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一个盲区和学术增长点。20世纪50年代以降,诗刊社在诗朗诵活动展演、朗诵诗经典锻造和诗朗诵生发语境的构造方面持续发力,开辟了当代朗诵诗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新空间,借助诗朗诵活动重振有声新诗之魅力,传递时代强音、凝聚思想共识和抒发情感异动;自觉锻造朗诵诗经典,助力诗歌朗诵活动;紧跟传媒技术新步伐,调整新诗朗诵传播策略,重构听觉景观与重塑听觉经验。诗刊社“舞台版”的诗歌朗诵会与“《诗刊》版”相互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跨界办刊之路,累积了可资镜鉴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有待突破的藩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内容摘要:诗刊社与中国当代诗朗诵及朗诵诗发展关联探究,是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一个盲区和学术增长点。20世纪50年代以降,诗刊社在诗朗诵活动展演、朗诵诗经典锻造和诗朗诵生发语境的构造方面持续发力,开辟了当代朗诵诗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新空间,借助诗朗诵活动重振有声新诗之魅力,传递时代强音、凝聚思想共识和抒发情感异动:自觉锻造朗诵诗经典,助力诗歌朗诵活动;紧跟传媒技术新步伐,调整新诗朗诵传播策略,重构听觉景观与重塑听觉经验。诗刊社“舞台版”的诗歌朗诵会与“《诗刊》版”相互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跨界办刊之路,累积了可资镜鉴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有待突破的藩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王安石乐府诗今存27题48首。他反对一味拟古、流于形式的乐府诗创作。其乐府诗现实色彩鲜明、政治意涵浓厚,体现了其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非凡气度,在体式、技法、风格上的特色也影响了当时及后世乐府诗创作的发展动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明代复古派的诗学体系中,诗与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复古派一直在试图复归诗乐一体的古老文艺传统,以琴和诗,击节高歌,仿拟琴操,延续歌诗的演唱技巧和诗歌体制。而对于近体诗,他们以唐调为标杆,探究格律的声韵吟咏之美。真诗在民间,则是他们对古诗乐传统的现实调整,一方面强调真情,一方面利用新声,在情与乐的和谐中,实现诗乐一体的现实回归。由此,歌诗、声调和真诗成为明代复古派诗学音乐性追求的三条重要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除却儒家名教语境下的“诗言志”与陆机《文赋》首唱的“诗缘情”两种传统外,以诗作为传达、参悟、体证至高本原之媒介的传统亦可谓古代诗学中的蔚然一 大宗,而其根柢则在于肇兴于魏晋的玄学美学及对其进行了吸收转化的禅宗美学。从魏晋时期嵇康、支道林等辈以玄言入诗,到南朝谢灵运以山水诗寄寓佛理,再到王孟韦柳笔下的冲淡超逸之美、唐宋高僧高道们偈颂中空明莹彻不可凑泊的妙悟,以诗言道的境界日趋高卓,技法也日趋成熟。本文将依托玄理诗演进的历史及其类型谱系,揭示其背后所蕴涵的美学理念,指出玄理诗的创作实践无妨被认作一种另类的心性工夫实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方回针对宋末诗坛格卑气弱的诗坛现实语境,重新思考诗歌的发展出路。他在《文选颜鲍谢诗评》中将“元嘉三大家”、永明时期诗人的诗歌作为评点对象,高举“建安风味”旗帜,主张诗歌语言自然舒雅、情感细腻真挚、情景组织形脉合理,体现出“天然混成”的建安诗学观。同时,他不忘在批评实践中遵循江西诗学的法度。他不仅关注诗歌的用字用事,还强调诗句的起承转合。建安诗学与江西诗学在方回的《文选颜鲍谢诗评》中实现了互动。这既是方回建立一种全新诗歌标准的尝试,也是他理想的诗歌发展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诗集是诗歌进行集束式"二次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诗歌生产语境中,"十七年"诗人努力破除现代诗集命名传统形成的思维桎梏,在诗与意识形态之间探求若干独具时代特质的命名法则,借此有效提升了"十七年"诗歌的"辨识度"传播。颇具悖谬意味的是,这种命名法则又生成另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语词选择与组合"成规",并汇聚成一股潜在的"自反"力量使诗歌"辨识度"传播效能渐趋式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高邮夏氏家族是清代名门望族,八世祖夏味堂是乾嘉时期的朴学名家,《诗疑笔记》是其研读《诗经》的毕生所得。夏氏怀着“燧虽微而可以应时,磷虽微而亦可以察阴阳之理”的信念,秉承“有未安则必并求其安而心乃畅然”的宗旨,不拘成说、大胆质疑,灵活运用因声求义、结合文理、参验文例等多种训诂方法,对《毛传》《郑笺》《孔疏》乃至朱熹《诗集传》等前人旧注中的疏漏予以辩驳补充,就《诗经》的古字古义乃至诗文主旨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其训诂实践体现了乾嘉朴学“实事求是”的特点,对“《诗经》清学”的发展壮大具有推波助澜之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陈超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从生命诗学到历史想象力的论述,为当代诗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洞见;与之同时陈超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其生命诗学与历史想象的践行者。陈超的诗歌写作历程体现出当代中国诗歌从圣词风格、神话诗学到生活叙事的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内容提要:1949-1966年的诗歌广告从诗歌价值指向、诗风、诗情、诗语和诗体等维度,修复与重构了"新的人民的诗歌"唯一"正统"与"合法"的形象,别样的形象元素彰昭了"当代"诗歌的新面相与新气象。不过,"当代"诗歌广告文本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编码方式模式化、意识形态话语操控和难以祛除的文本"匠气"等问题,"当代"诗歌形象的构筑在特定的向度中艰难展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摘要]在1949~1966年文艺“大众化”的传播潮流中,当代诗歌传播出现了诗画并置与融合的互文现象抽象的诗歌符号与直观的图像符码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而隐蔽的关联。一方面,图像作为诗歌文本特定情境的修辞编码和意识形态的“镜像符号”所具有的强大隐喻力量点燃了读者的读诗热望并启动其诗歌想象;另一方面诗歌作为图像叙事和意义生成的预设框架又深深锁定图像符号的阐释向度与深度。由于当代诗歌诗画之间缺乏相互指涉的异质、互否或对立元素因而难以彰显相异文本的审美张力和意义增值空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山水诗在译介入异域文化时不可避免地遭遇两种文化的双重塑造与融合而产生变异,这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从形象学角度以王维山水诗作为研究案例,观察王维的山水诗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翻译呈现出不同形象,发现王维的山水诗经历了片面刻板到贴近原貌的形象变迁。这一历程表明,王维山水诗自身的独特魅力精神与异域文化的诗学需求,共同对其诗歌的形象产生折射。这也体现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同阐释、理解和融合的过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口头诗学是从不同侧面阐释口头文学的诗学法则,它聚焦口头诗歌的创编、演述、流布与接受,旨在揭示口头文学区别于书面文学的内部机制,抽绎出针对口头文学核心特征的释解方法.20世纪90年代,口头诗学在中国的引介与本土化实践含括三个方面,即理论的迻译与推介、理论的创用与出新、我国本土口头诗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交融互鉴、守正创新的自主学术立场中,口头诗学的“中国学派”正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进而展现出强大的学术自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入诗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在林景熙存世的85首七言律诗中,包含数字的诗歌数量高达76首,可见其数字运用之多.林诗不但数字运用甚多,且手法纯熟.其入诗的数字不仅有如“一”“二”等自然 数字,还大量存在如“千”“几”“独”等包含数字意义的特殊数字.林景熙七律中的数字运用除了频率高这一特 点外,还具有组合多样性、位置丰富性等典型性特征.诗中数字的存在对于诗歌事物的描写、场面的描绘及情 感的抒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