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马金莲小说中蕴含着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诸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崇礼尚德、亲善友爱等等。作家在赞誉美德的同时也在反思当下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书写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矛盾,以小见大,引人深思。马金莲的小说呈现了乡土情怀、崇尚自然、女性视角等特点,这些风格和特色由作家自身成长环境、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与怀旧等因素共同铸就而成。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人朝分东坝学校基于一体化教育视角,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研究性学习一体化为抓手,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说,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挖掘一贯制学校优势,进行一体化设计;二是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目常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在党和国家越来越强调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教育的必要性为出发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现存问题,并深入挖掘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技术在提升文化生产的内驱动力、丰富文化传播的载体平台、创新文化内容的体验景观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两创”困境提供了机遇。数字技术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处于同一时空动态,拥有一致的愿景目标,在主客关系上也彼此交融,因此前者不但可以而且应当为后者赋能。新征程上做好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工作,应当建好数字文化数据库与基础设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整合;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内涵发掘与全景展现,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空间;促进文化精准推送与交流互鉴,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0
摘要:【摘要】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课堂有机融合,需要主题、学法、教法的融合,应关注教学主题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为课魂统摄课堂教学,采取合作学习与融通教学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成为学生主动的、真正的领悟,让学生在形成立体历史认知中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促进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助力了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教育使命,筑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的时代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精神境界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树立“大育人观”、整合“大资源”、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师资”、涵育“大生态”,全面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思政课教师必须厚植家国情怀,这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也是育人传道角色定位的使命召唤,还是百年变局与战略全局的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内在蕴含着“正己立德,怀德自重”的修身准则、“厚植家德,纯洁家风”的齐家之道、“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宏大格局。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要做到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学习和感悟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传承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精神基因,在制度养成和风尚引领中提升精神境界,努力成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6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个过程,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时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精华部分,是凝结国家治理体系多元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思想保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下,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路径清晰可见,主要表现为:从“民惟邦本”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重视整体”到“坚持全国一盘棋”,从“循序渐进”到“坚持协调推进”,从“知行合一”到坚持“落地执行”思维。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的理论支持、价值支撑、文化滋养等,有利于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有益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文化底蕴等彰显其价值意蕴。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乏、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薄弱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从学生维度、教师维度、教学维度、教研维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南,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价值,为树立文化自信确立了价值坐标;科学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精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指明了方向。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2-28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严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表明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自觉达到新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在“科学的普遍原理”和“不易的正常之道”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经由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体用之争,既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内生”和“内在”,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复兴”和“新生”,是科学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理论表达。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从“互联网+”到“数据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迎来了新的机遇。数据要素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阐释空间,擘画了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新方向。以数据要素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机理在于,以文化数据为核心、以数据技术为平台、以数据流通为渠道,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转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边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充分利用数据要素编码本质创新文化生产模式,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优势提升文化产业效能,依托数据要素复现能力创新文化消费场景,以此迈向文化数字化新阶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传承性与发展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包容性与鲜活性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 引,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就历史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于党在文化自立阶段和自觉阶段、自信阶段的文化建设思想;就现实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两个大局” 的现实条件、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引领和文化自信的现实动力;就价值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和人类文明新发展的价值追求。 这四个维度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自觉、历史自信、现实观照和价值意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在中国数字游戏的跨文化传播中,普遍存在“自我”与“他者”的认知差异。应立足本土文化,挖掘数字游戏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建构数字游戏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核。与此同时,正视国际文化交流中客观存在的认知差异,以适应他者的文化表达范式来审视数字游戏跨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具体而言,在数字游戏中通过符号和观念的国际化表达,展示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享意义,并通过陌生化、文化再编码和文化互鉴等方式,创造中国数字游戏从共享意义到文化共鸣的新局面。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需加强文化认同主体的共建与共享,夯实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创新文化认同的多样实践,拓展文化认同的深广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人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人的问题始终是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焦点论题。在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人的异化”“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论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的本性”“社群关系”“人性变迁”“内圣外王”等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这些契合之处,推动了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也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一定学理依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课程思政改革须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以“同源同向同行”为路径。二者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立德是教师要涵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以身作则;立功就是教师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自觉责任担当和扎实的学术功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教育教学业绩;立言就是提出自主性、独创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观点。以“同源同向同行”为路径,就是构建课程路径、课堂教学路径、构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路径、建构课程思政一体化协同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它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头活水”价值引领、道德滋养、精神动力多维度的价值指向。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理原则“厚德载物”的修身之道及“天人合一”的共同体理念,与当前乡村振兴的主体性理论、乡村善治、乡村新风尚和乡村新和谐高度契合。这种契合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通过创新驱动、“三治融合”和谐共生广聚英才、多措并举等实践路径,构建“物心俱丰”的现代化乡村空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既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