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的基本理念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国文化具有伦理本位性质,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因此是恩德文化。中国恩德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建构起来的,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文化。恩德文化的建构遵循了五个基本理念:第一是社会控制的亲和性理念,这是通过恩德文化的爱的属性和控制性达成的,从而建立了相对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二是人文化成和天人合德性理念,就是基于人文精神,并且把天恩化为人恩,使天道与人道沟通,形成天人合德的格局。第三是孝的本源性与孝忠一体性理念,就是基于家国同构性,以家庭伦理的孝道为起点,确立孝的源始性和基础地位,进而推广到国家领域,形成忠君爱民的政治伦理。第四是仁的本体性与体用一源性理念,就是确立仁是本体论范畴,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同时“理一分殊”,仁作为“全德”,分为孝悌、友敬、忠顺等伦理范畴,这样就沟通和融合了本体与现象两个领域。第五是以儒为主与多元互补性理念,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容纳和吸收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兼容互补格局。以恩德为基本构成的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 索莱尔斯观的三个阶段及其价值定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国文学的中国文化资源取径孕育了很多风格独特的法国经典作品。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当代法国作家中,索莱尔斯无疑是最具开拓意义的代表之一。索菜尔斯对中国文化的汲取,从古典中国到现代中国,从汉字到绘画,从道家到儒家,从间接认知到直接经验,都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选择。对索菜尔斯来说,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作为异质他者的外在参照系,更是他积极吸纳非西方文化因素推动自身文本革命的重要路径,中国文化在其文学创造力及思想体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厘清索莱尔斯中国文化观的三次发展与定位,可为检视其文本革命的“中国特色”及相应的文化逻辑提供更为深入的认知,这其中纵然可见西方视角下的各种曲解与误读,然而一定程度上也闪耀着睿智与创意之光。

  • 西化的保守言说: 学衡派关于家庭、文化与国家的思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文化人塑造了疏离于传统、强调理性的启蒙式自我认同,并呼唤新的生活方式,向往美国式的一 夫一妻小家庭。 当新青年奔向恋爱结婚的时代新潮时,也有一些西化的知识分子持相反的论调。 以学衡派为 代表的知识分子批评家庭革命者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风俗多有误解和美化的嫌疑,认为传统中国伦理观念 对于现代中国的家庭生活仍有意义和价值。 他们意识到躁动不安的青年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破坏,因而 强调伦理道德对于凝聚社会和滋养人心的重要意义,并尝试从文化中寻找民族复兴的基础。 虽然他们微弱的 声音淹没在家庭革命的洪流中,但是这一群失败的挑战者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向。 作为一群西化 的保守者,他们努力探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仍给今人以相当的启发。

  • 与组织行为:本土管理研究的路径探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本土管理理论的开发离不开对中国独特文化的理解。但中国文化对组织行为的作用机制究竟如何,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此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文章首先界定了本土文化的相关概念,然后基于文化构成,从基本假设、价值观和子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文化要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后从中国文化情境的双重属性出发,揭示了文化影响组织行为的制度环境效应和个体偏好效应,构建了中国文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知足躺平VS 争脸再卷——背景下本土企业成长惰性的成因与破解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组织情性常常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知足躺平”现象,对企业发展、变革、创新和绩效具有负面影响。现有研究认为组织惰性主要源于组织成员成功满足、模式依赖等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管理再造等方式予以克服。尽管一些研究关注到组织惰性生成背后的文化因素,但依然缺乏对中国文化心理因素(如知足常乐、面子)与组织惰性之间关系的深度研究,同时也缺乏中国文化情境下本土企业实践经验的探讨。基于过程理论和扎根理论方法,文章通过对Y公司案例材料的探索性分析,探讨“知足”和“面子”文化心理机制与组织惰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惰性是“知足”心理驱动下企业难以避免的一种状态,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面子”激励是组织惰性克服的一种潜在心理机制,而战略、组织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则是组织惰性克服的重要实践机制。本文从“知足、面子”中国文化要素解释组织惰性,丰富了现有组织惰性的研究,也有利于理解和助力扎根于熟人网络社会中的本土企业的成长。

  • 从江南到岭南:文化的受容与形塑——岭南对江南文化的接受和江南记忆的形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之间有着深刻关联,江南文化在岭南的传播与接受,有力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进与变革。江南及其他地区重要官员在粤时期对岭南文化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响,江南地区重要文化家族的南迁并落籍岭南,江南人士与岭南人士的密切交往以及在交往中对岭南人士的有意关注、深切认同和高度评价,是江南文化影响岭南文化的主要途径。从岭南传统学术如经学、小学、理学(心学)、文学以及刻书与文献整理、教育、书法绘画、园林与建筑等岭南文化诸方面的形成与变革中,均可见江南文化的深刻影响。江南不仅是岭南的文化典范与文化记忆,而且是文化追求和文化理想。江南文化所具有的典范性、象征性、理想性价值,在一些方面决定了岭南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基本走向。江南文化在岭南的传播与接受,以及岭南对于江南文化的受容与形塑,反映了江南与岭南两地互通互补、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目标追求,留下了值得借鉴的文化史经验。

  • 背景下的团队学习行为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法,在中国情境下对8支本土高技术团队的团队学习行为进行了两年的跟踪研究,对收集的质性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确定了团队学习行为包括内部学习、间接学习和情境学习等三个维度。文章还结合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如权威顺从、集体主义倾向、不确定性规避等,编制了中国情境下的团队学习行为问卷。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本文从组织、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促进团队学习的建议。文章丰富了团队学习的内涵和结构维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测量基础。

  • 汉学“文化苦力”阿列克谢耶夫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概述20世纪俄罗斯汉学学派的奠基人瓦·米·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巨大贡献,展现其作为汉学家、翻译家、文化学者及教育家的卓越成就。首先,阿列克谢耶夫是译作等身的汉语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通过精准且富有文学性的翻译,将大量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引入俄罗斯,促进两国文学交流,并提出创新观点,为中俄语言文化的转换提供理论指导。其次,他重视中国文化的研究,以西学为工具解码中国文化,帮助俄罗斯读者理解其核心价值与魅力。第三,阿列克谢耶夫是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路径的开拓者,采用语言学和诗学方法对民间故事、传说等进行系统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第四,在中国年画收藏方面,他不仅收集了大量作品,还分析其历史、艺术风格和社会功能,提升了年画的文化遗产价值。最后,作为苏联汉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阿列克谢耶夫建立了系统的汉学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大大推动了俄罗斯汉学的发展,成为连接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 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儒释道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 要]1854 年,肖特所著《中国文学论纲》为世界上首部中国文学史,至 1926 年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出版,二者 虽时隔 70 余年,但均属于德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纂。 欧洲早期中国文学史纂虽已处于“文学”“文学史”和“文学史 纂”等观念变迁之时,但在很大程度上套用了典型的西方文学史编写模式。 当初,现代“文学”概念远未占有主导地 位,西方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通常纵贯中国文化主要书籍,儒释道兼收并蓄,尤其见重孔子和老子思想。 杂文学观 主导下的文学史叙写方式,一般是通过阐释中国思想和文化来把握中国文学,其中一些观点迄今仍有启示意义。

  • 海外华人社群研究的话语建构与中国方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唐宋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交往,海外华人多集中于此,他们多以“社团”形态立根当地,不但数量众多、组织庞大,而且积极参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海外华人社群为切入点研究华社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可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一条可行路径。由于华社在文化含义上的复杂性及其跨学科研究的多样性与艰难性,当下对华社“文化文学”含义的解读规模小、领域狭、队伍弱,急需加强。华社与文化文学关系研究函待在“五个空间”取得突破:海外华人社群文献辑考、整理与汇总;海外华人社群历史分期及其古今演变;海外华人社群与中国古典“旧文学”;海外华人社群与中国现代“新文学”;全球区域国别海外华人社群“文化文学”案例分析。加大华社与文化文学关系研究既有益于推进“华人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又可为国家文化战略提供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

  •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文化脉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发挥着灵魂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通过传承、融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间接地吸纳了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内的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主体性地位是在文化自信的理念支撑下确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体用贯通”和“明体达用”,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仍然是有体有用的。用“魂、体、用”来阐明马、中、西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仍然有借鉴意义。

  • 万物通心——传统的现代转型方案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需要认真考察的重要问题。梁漱溟的“理智运用直觉”、张岱年的四点论、牟宗三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徐复观的“忧患意识”、李泽厚的“乐感文化”、钱穆的“天人合一”、许倬云的“三原色”、庞朴的“忧乐圆融”、张世英的“万物一体”等学说之间存在一个相通点,即都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带有主体心性智慧的特点。万物通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即心性智慧传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以物质决定精神之说为基本的理论概括为万物对人或主体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体心性智慧概括为心对物的感通或应答作用的结果。万物通心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又给予个人以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连通个人的身体感觉和心灵思考,迫使个人以己心去应答,形成人心将万物与人沟通起来的局面。万物通心的基本特性在于天地人心一体论,其基本原则之一在于“中和”,其实施途径在审美及文艺表现层面有天地生文律、阴阳交替律、刚柔相济律、以善润真律、化悲为喜律、褒贬皆有律和乐以忘忧律等。

  • 河西走廊:中国新型文化空间的构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当代中国面临着与大国发展相适配的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在新的全球化时期,这个使命显得尤为迫切。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型文化空间应当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场域,它必须接纳中国文化保护、传承、展示、标识体系建立,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文化守正创新,文化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以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重要内容。中国河西走廊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精华段,有着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显著边界,有大尺度地域文化空间,有绵延两千来年的中国文化历史积淀,有保存较完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更是历史上东西文化交流和融通的最重要时空,因此具有建设新时代中国新型文化空间的显著优势和价值,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的独特价值和示范引领价值。河西走廊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必须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建构中国文化标识体系和全方位文化国际交流、涵盖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全要素和以新全球化为背景指向文旅融合的跨境旅游目的地建设。当下,应当对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河西走廊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空间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区域。

  • 课程思政视域下融入《数字经济》课程的路径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理念相结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背景,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文化融入《数字经济》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激发其对数字经济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本文认为,融入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智慧,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和谐”等思想,并将其与数字经济的现代理念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中国电子支付的普及、共享经济的兴起等直观展示中国文化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数字经济实践项目,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根基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建议。

  • 穿越屏幕的战斗美少女:二次元游戏中的中国形象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次元游戏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游戏是跨媒介的文化载体,能够同时利用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叙事。中国制作的二次元游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风格,通过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还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故事的新窗口。然而,文化误读、刻板印象以及创作中的自我东方化等问题,仍然是二次元游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挑战。

  • 穿越屏幕的战斗美少女:二次 元游戏中的中国形象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次元游戏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游戏是跨媒介的文化载体,能够同时利用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叙事。中国制作的二次元游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风格,通过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还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故事的新窗口。然而,文化误读、刻板印象以及创作中的自我东方化等问题,仍然是二次元游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