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使、基层政府信任感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基于CSS2019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感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与感知,不仅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且通过基层政府信任感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且互联网使用感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基层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对此,应该加快互联网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能够与基层政府有效沟通与良性互动,进而提升他们的基层政府信任感和幸福感。

  • 生育动机在使对生育意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发现,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存在两种方向: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削弱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 包括家庭传承型和经济效用型生育动机) 抑制生育意愿;二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强个体导向型生育动机(主要是情感喜悦型生育动机)提高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生育意愿的过程中起到的抑制作用更大,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1.251%。此外,互联网使用对生育动机的影响存在着世代、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异质性,不同上网行为对生育动机的影响也存在差别。考察生育动机的中介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网络时代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提供新思路。

  • 家庭房产财富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文章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 年和2018 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探讨家庭房产财富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房产财富增加使部分已婚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降低了已婚女性参与劳动的概率;房产财富与房产增值不能等同,这种负向影响表现为资产效应而非增量效应,房产增值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作用机制甄别结果表明,房产财富增加能够显著增加已婚女性的家庭照料、锻炼身体时长和陪伴家人吃饭的频率,同时降低了家务时长。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房产财富对家庭规模在3 人以上、年龄较大以及低学历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和强化社会网络,缓解房产财富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基于此,建议政府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稳步推进房产税和遗产税,提高住房的居住环境与舒适度,丰富居民的投资途径,同时通过普及互联网的使用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劳动者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

  • 使、社会公平感与老年人社会融入 ——基于中介效应与遮掩效应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强度和信息获取能力对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影响,并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识别了社会公平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与心理融入和行为融入相比,互联网使用对促进老年人社会关系融入具有更显著的积极影响。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使用强度会降低其社会公平感,进而部分抵消其对老年人心理融入和行为融入的促进作用,社会公平感在其中发挥遮掩效应;信息获取能力也会降低其社会公平感进而削弱其行为融入和社会关系融入,社会公平感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因此,政府应着力发挥在促进社会公平感以及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数字适老化建设的步伐,以减少老年人在数字环境中的不公平感。同时,亦应激发老年人自身的主体作用,倡导家庭内部数字反哺,助力老年人个体克服对新技术的畏惧,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公平感,积极融入数字社会。

  • 使、生计资本与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以太行山革命老区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是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方面,是影响共同富裕和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太行山革命老区32个村庄51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村庄内部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利用 KHB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①互联网使用有助于缓解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②互联网使用缓解村庄内部农户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非贫困村中比在脱贫村中更大,反映了互联网使用需要与基础设施、产业条件等因素配套才能有效缓解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③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缩小低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也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 使、社会网络与农村女性心理健康——基于CFPS2020数据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 (CFPS)中4558条农村女性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检验了家庭网络、社交网络这两种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会显著降低农村女性的抑郁程度,即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此外,互联网的使用会通过强化家庭网络和拓宽社交网络提高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女性在线观看视频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同时为农村女性提供互联网使用培训和正确引导,在党建引领的乡村格局下借助互联网构建紧密的社交网络,平衡互联网的推广与家庭网络的维系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农村女性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 使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空巢老人规模逐渐扩张。同时,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基于2010~2018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数据,在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讨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变化存在时期和队列效应,不必然与年龄相关,而身体健康变化存在年龄和时期效应,不存在队列效应;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通过社交和学习路径产生影响;互联网使用对75 岁及以上、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效应更大;与非空巢老人相比,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效应更大。建议提高互联网在空巢老人中的普及率,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

  • 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口再就业和继续劳动参与是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数字鸿沟似乎成了老年人就业和劳动参与的新桎梏。因此,文章基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信息效应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深入探究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借以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释放老年人的就业活力。研究发现,数字鸿沟会扩大老年人的就业不平等,包括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层次不平等和就业收入不平等。而不同类型数字鸿沟,包括接入沟、使用沟和获取沟对老年人的就业不平等均有显著影响。与其他群体相比,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信息获取和就业技能改善两种方式影响老年人就业不平等。以上研究发现表明,数字鸿沟是影响老年人就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释放老年人的就业活力,需要加快建立数字包容性社会,大力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差异,并强化老年人的数字技术接入、使用和知识获取的宣传教育,推动数字技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和普及,以助推数字技术成为老年人就业活力释放的催化剂。

  • 数字时代的使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① 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 年到2022 年,50~59 岁和60 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 数字金融、使与居民金融素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互联网使用程度与金融参与度越来越高,如何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愈发受到重视。文章基于CFPS 2014 数据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Tobit 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居民金融素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促进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可靠。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支付业务、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和基金业务均能有效促进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此外,互联网使用在数字金融对居民金融素养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中高学历群体、东部地区居民和中青年的金融素养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建议通过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知识及应用的普及、大力开展多元化金融教育等方式助力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居民金融素养。

  • 代际居住距离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 ——基于使的中介效应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社会网络逐渐从受限于代际居住距离的传统形态转变成信息社会下“形式核心化、功能网络化”的新形态。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老龄化的分析框架,通过熵权法对农村老年生活质量进行测量,比较不同代际居住距离下的老年生活质量,进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互联网使用对于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在完全自理的中低龄老年组中,子女居住于本镇和本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并不弱于本户和本村的样本。(2)互联网使用在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可以解释为互联网使用下催生的“主动空巢”现象。(3)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仅打破了农村维系社会网络的居住距离限制,扩展了适度居住距离的区间,还响应了通过发展县域以振兴乡村的政策。政府应夯实乡村数字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农村老年社会网络的促进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目标高质量实现。

  • 使与相对贫困缓解: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增加的能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农牧区1 104份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线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显著缓解西藏农户相对贫困,使用互联网农户比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相对贫困程度和相对贫困概率均明显下降,且老一代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程度下降更显著,有信仰、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概率降低更明显。(2)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减缓物质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3)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奋斗幸福感减缓精神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偏远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提高农户数字素养,缩小数字鸿沟;畅通互联网信息发布与传播,促进就业信息获取和非农转移,缓解物质贫困;积极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例,引导农户塑造劳动幸福思想和共建意识,缓解精神贫困;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和减贫作用,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促进还是抑制:使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可借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挖掘社会融合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社会化使用和非社会化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对社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融合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互联网社会化使用、非社会化使用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融合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融合是比互联网使用更加重要的因素。基于此,在理论层面,新时期社会治理理论应重视工具理性和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社会支持理论应强调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困难,另一方面要丰富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渠道,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 使及其资本化 对商业养老保险购买的影响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促进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提升第三支柱覆盖率,打造“哑铃型”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21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截面数据,研究互联网使用与商业养老保险购买之间的关系,以及“互联网资本化”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个人使用互联网不仅能直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而且通过社交信息、市场信息与知识信息的异化增值,促进结构型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积累,间接提高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同时,互联网使用对商业养老保险购买的影响对青年群体和城镇居民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

  • 产业智能化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及提升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这一现实背景,利用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智能化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从创业、创新和互联网使用三个维度探索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替代效应”和“智能化效应”,其中“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致使产业智能化通过降低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阻碍高质量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第一代和外地农民工、社会资本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从事常规性特征工作的农民工、处于东部以及劳动力保护较弱地区的农民工,其就业质量受产业智能化的负向影响更明显。提出促进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互联网使用技能可以推进农民工把握新就业形态,从而缓解产业智能化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抑制作用、助力高质量就业。

  • 从权威走向互惠:数字时代孝道观念嬗变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孝道观念为切片,探究数字时代中国家庭的嬗变。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孝道观念产生了差异化的因果影响。互联网使用削弱了个体的权威型孝道,但促进了其互惠型孝道,这一效应在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孝道观念的影响存在“弱者效应”,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弱孝道观念的个体更易受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第三,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效应存在群体差异,对孝道观念的影响对于青年、城市、男性居民更为明显,尤其是“传宗接代”思想。文章揭示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孝道观念从“尊尊”原则的权威型孝道向“亲亲”原则的互惠型孝道转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数字时代家庭变迁及逻辑。

  • 使与农村正规信贷约束缓解效应———以陕西915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村金融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为解决农村信贷难题迎来新机遇。基于陕西915份农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robit、Heckman两阶段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降低正规信贷约束的发生概率,并且对农村“长尾群体”正规信贷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但“精英俘获”现象仍然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约束、金融知识水平和家庭非农收入均在互联网使用缓解家庭正规信贷约束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当拓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着重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互联网普及和普惠金融教育。

  • 互联网工作搜寻对非正式工作搜寻的替代效应研究 ——基于信息获取成本视角的经验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3

    摘要: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切入, 将影响工作搜寻渠道选择的信息划分为职位基本信息、 求职者能力信息和职位深层次信息三个维度, 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求职者熟人推荐这一非正式渠道选择的影响。 研究发现, 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促成了网络渠道对非正式渠道的替代, 但非正式渠道仍是更为主要的工作搜寻方式。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这种替代效应的存在与有限性来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 互联网渠道在工薪水平等职位基本信息维度上更具成本优势, 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工作, 其小时工资显著高于非正式渠道。 但另一方面, 网络渠道仍无法有效解决求职者能力信息以及工作软环境等职位深层次信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以, 只有拥有高学历这一强能力信号的求职者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渠道取代非正式渠道; 相比于非正式渠道, 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工作的求职者会有更强烈的换工作意愿,反映出相对更差的搜寻匹配效果。 因此, 网络渠道对非正式渠道的替代效应虽然存在,但其影响是有限的。

  • 使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近年来, 中国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2020 年数据, 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 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 (1) 互联网使用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 (2)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本增加, 由此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3) 互联网使用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均有缓解作用, 且更有利于减少包括女性、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农村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群体的教育错配情况。这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公平层面的积极意义。

  • 社会比较视阀下使的社会焦虑效应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比较机制,使得社会比较的即时性提高、维度拓展、频率加快、不确定性增强,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会焦虑感。基于CFPS数据和SEM方法测量得出结论,社会焦虑值在互联网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存在差异。回归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增强了社会焦虑,不同方式下的PSM估计结果也验证了该影响的显著性。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社交活动、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和以互联网为信息媒介显著增强了使用者的社会焦虑。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在30~40岁年龄段、农村户籍、男性等群体中通过“夹心焦虑”“融入焦虑”“性别焦虑”等形式表现出的对焦虑的影响效应更大。